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华永强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水务局,7564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施工时间与施工规模的制约,周围环境结构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甚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进而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应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对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加以利用,将其与工程建设过程充分融合,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水土流失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一定的策略,以期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实践

引言

在水利工程中,为提升水土保持成效,不应将水土治理工作集中于事后,而应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提升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成效,为绿色环保施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因此,施工单位应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对健全的水土修复计划,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施工管理工作中,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与平衡性进行维护。

一、水土流失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生态系统失衡

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项目较多,而土石方工程是其基础工程项目之一[1]。该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以地面为基础,若未对相应工序与规范加以遵循,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若未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未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会大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水利工程所处地域相对偏远,如山区等,土石方工程项目规模相对庞大,使得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有所增加,若未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处理,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现象的出现,影响地面环境,不利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植被修复难度较大

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范围相对广大,其施工过程中会对区域内植被造成一定破坏,甚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施工单位若想以植被移栽方式对水土进行固定处理,受其生长周期与生产要求的制约,难以实现相应的固土固水目标。同时,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会使得该区域的土壤含水量有所下降,不利于植被修复速度的提高,制约其生长速度,导致生态环境修复速度的减缓。此外,该施工区域水文系统的失衡,会使得植被生长环境发生转变,植被与环境的适应程度随之降低,大大增加病虫害的产生概率,难以实现对绿色环保理念的全面贯彻。

(三)导致灾害类型的增加

我国水域面积十分庞大,分布区域较多,分散性较高,未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使得水域环境具有十分繁复的特征。因此,相关单位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应提升对地域特征的了解程度,对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全面贯彻,提升施工方案的合理性,降低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若未将水土保持工作贯穿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在为生态系统运行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会使施工区域周边环境发生转变,大大增加灾害产生的概率,导致灾害类型的增多,如山体滑坡等,为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2]

(四)影响较为深远

一般而言,施工单位会以就近取材的方式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而工程规模的庞大,使得取材范围随之增加,波及的生态环境较广。若其未对此类环境问题 进行及时处理,环境修复难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所需花费的修复时间逐渐增加,对周围居民等带来较大的影响。此外,水文环境系统的破坏,会导致土壤问题的出现,使得松散程度逐渐上升,甚至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危险程度的增加。

二、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注重对生态修复理念的贯彻

当前,人们的生活生产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其逐渐意识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使得人们在环境建设中投入更多精力。因此,水利工程建设时,相关单位应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其中,为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首先,相关单位应提升对生态修复理念的重视程度,并将该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提高对修复技术的掌握程度,在提升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水平的同时,有效解决该问题,促进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施工准备环节应注重对施工区域的勘察与测量,明确该区域环境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施工方案的制定做好铺垫。最后,应保障监理工作的落实,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使其以相应施工要求为依据开展作业,推动生态修复要求的满足。此外,在施工任务完成后,相关单位应及时拆除临时设施,并对施工现象进行修复处理,推动植被等的恢复,使得绿化环境呈现相对良好的建设效果。

(二)制定相对健全的修复计划

我国虽拥有十分广阔的水域面积,但其分布并不均匀,使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使用量存在一定差异。为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保证该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我国愈加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工程的规模与数量随之增加,提升资源整合成效[3]。然而,该工程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资源利用成效,但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甚至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故而,相关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并制定一定的措施与计划对施工环境进行修复,提升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水平。首先,相关单位应深入施工现场,对其水文环境特征等进行分析,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原则,保证生态修复方案的合理性,为绿色环保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其次,相关人员应充分明确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提升对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原有技术应用经验加以总结,并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生态修复计划的执行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与施工结束后种植适量的树木或植被,推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提升,使生态系统运行呈现持久平稳性特点。

(三)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力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时,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可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创建相对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提升修复效果,促进生态环境维护目标的实现。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力度,推动各项措施与制度执行力度的提升,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系统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首先,相关单位应以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相应的生态修复要求,建立相应的水土环境监管机制,让管理人员充分明确自身责任,提升其职责履行成效,使得水土保持工作呈现相对良好的效果[4]。其次,监理人员应对水域加以重视,并以检测的方式,加深对水域的了解,为检测体系的完善性建设奠定基础。最后,应提升相关政府部门与单位的联合程度,构建相应的监管平台,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此外,相关单位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应提升对种植土壤的重视程度,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降低施工对其成分与性质的影响,为植被的生长创建良好环境。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提升社会进步速度与经济发展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利国惠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其在建设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因此,应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将生态修复技术融入工程整个建设过程,提升工程的环境效益,优化其建设质量,实现环境与生产力协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伟武.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2(12):67-70.

[2]芮茂刚.探讨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居舍,2021(31):88-90.

[3]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04):64-66.

[4]杨平.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49(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