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谢荣军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203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承担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必然的选择。本文章分析了我国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背景下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阐述产教融合机制长久发展的困惑,及提炼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发展的策略,为我国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报关协会、全国报关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一般课题“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研究”(2020013)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9年10月10日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建立和健全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具有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促进教育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背景及意义

   1、产教融合的背景

2019 年 1 月 24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促进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同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 年)》 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健全办学体制机制,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2]。”以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是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国家经济主体应积极采用各种措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升级与转型,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受到经济升级与转型的影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也越来越依赖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此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2、产教融合的意义

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多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的共给侧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侧在质量、数量、结构、层次上还是不能完全适应。职业院校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肩负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历史使命,以满足社会升级与转型的人才需求。因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实施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育人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培养符合产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人才共给侧和企业需求侧,提高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产教融合的一些列政策相继出台,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在融合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定数量高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成了突出的贡献。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主力军,肩负着服务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技术升级使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无疑是没有发展力、没有前途、没有生命力的,不仅违背了职业教育最初的宗旨和使命,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宜行业、企业的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改革和提升最重要的途径,在融合中直接与企业接触,更好了解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企业类型及岗位的设置、岗位标准及要求,进而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企业所需、所想、所要,达到人才共给侧与企业需求侧完美的结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企业发展和社会使命的需要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高速的建设与发展,离不了行业和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行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储备。高技能型人才是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并肩负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在职业院校发展,专业建设调研中,企业说的最多是对人才的需要,需要大量高新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开展使得企业能更进一步接触学校,在与学校融合过程中更能深度了解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特点、优势,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提出个性化、精准化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能更好的共享高职院校优质的教学质量成果、科研成果和科研转化,及员工的培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及职业规划需要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职业学生有着职业性,很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及企业文化无法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和实践,相当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在真实的场景进行。产教融合的开展使得职业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即行业企业真实的环境完成实践教学。通过产教融合进程,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环境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掌握一定岗位技能,了解一定工作职责和要求,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专业职业素质,提高学生们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的就业无缝对接。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特定的文化中,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存在感及忠诚度。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保障政策的机制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文件对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安排,但是操作性有所不强,特别是产教融合参加的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等方面,没有形成强制性的 利益均衡授权管理机制,可行性有待提升。产教融合需要“政”“行”“企”“校”融入到一体,政府作为产教融合制度和规则的顶层设计主体,行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业务指导主体,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生产主体,校作为产教融合教育主体。学校作为政府主管机构,行业作为第三方机构,企业作为单独经营主体,学校作为承担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主体,没有很好融入到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家为产教融合已经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性指导文件和指导意见,为产教融合长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安排,但是现实实践中,由于产教融合指导性意见的操作性不强,尤其对于产教融合的四方参与的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性,缺乏保障机制,严重的影响了产教融合主体的积极性,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处于貌神离合状态,产教融合进程融入不深,产教融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

2、缺乏互惠共赢的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式,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在很大程度就决定了产教融合育人的效果。产教融合进程中,“教”的主体是学院,它们肩负培养高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产”的主体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宗旨,追求最大利益化是企业的目标,两者主体不一样、追求的目的不一样,价值理念不一样,缺乏互惠共赢的机制。同时,学校的重心工作是教学,完成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企业的重心工作是生产运营,完成正常的生活计划和生产任务;高职院校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企业是以商品为中心,围绕商品和顾客开展生活工作,两个主体目标和任务不一致,有着很大的差别,两者间很难找到互惠互利切入点。而且,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般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需要进行再次培训才能上岗,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是,一般从学校总体情况出发,较少握企业人才需求,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实现精准对接,导致在产教融合进程中,企业合作的意愿不高。高职院校也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任务,产教融合需要发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占用学校大量的资源,由于与企业参与度热情不高,学校也没有形成较好的热度,双方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点,使得产教融合合而不深。

3、缺乏合作激励机制

产教融合进程中背景下,部分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融合中,发现一些合作的企业对于顶岗的学生疏于管理,顶岗的学生在企业中学习态度松懈,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等现状。产教融合推进中企业主体责任不强,主动性不高,其根源在于融合过程中,机制体制不健全,尤其是产教融合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融合中企业的积极性。融合中最活跃的两个主体企业和学校。学校进行产教深度融合,要培养出更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高新人才需求,需要付出更的资金和精力,而大多数学校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单一资金来源,而且财政资金都预算好的,制约了产教融合项目的深入融合。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契机是投入大于产出,在产教融合项目中能够获得优秀高新技术型人才,先进的研究成果,从而节省企业的人才培训费和企业产品开发、研发费用,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还是有效,培养的高新技术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就是培养的高新技术人才,也很难长久留住,同时由于学校的精力在学生管理和学生的教学,产品的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毕竟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在产教融合项目开展中的两难,急需当地政府出台产教融合激励机制,给予产教融合深入的企业和学校专项产教融合资金。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1、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政府的行政量和政策的规划对产教融合影响是关键、是至关的,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的主导作业,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应配套的措施。企业和学校是两个独立的主体,虽说有着人才供给侧和人才的需求侧关系、人才输出和人才输入的关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宗旨,只有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制定强制性规定,产教融合才能规划化、制定化 、法制化、持久化。首先:制定保障制度,明确规定产教融合项目中企业、学校两个主体的责任、义务、双方的权利。其次:设立产教融合监督机制,从多方面、多维度对产教融合进程实施进行监督,督促企业和学校履行各种义务,行使各自的权利,享受各自的利益。最好:要制度产教融合项目的考核机制,由第三方定期对产教融合进程进行评价、考核,对不合格的项目取消和暂停,对优质的项目给予政策性的奖励。

2、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原则

产教融合是打通教育连、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久只有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基础上,才能行稳致远。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改革的必要之路,学校借助于产教融合,利用当地龙头企业的先进的设备、真实的场地、优质的产品、专业的技术能手,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急需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学校在产教融合中必须关注企业的利益,只有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企业的利益和职业院校发展捆绑在一起,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产教融合才能长久。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企业真正的需求还是什么,我们能够满足企业的哪些刚性需求。其次:学校要提高自己服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实际中的技术瓶颈。最好:要和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并把这些计划方案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找到双方互惠互利切入点,企业看到我们的真心、真情,才能增强合作的信心和动力,校企深度融合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设立监督、评价和激励制度

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和推进,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设置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或财政支持政策,保障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坚持和评价,对优秀校企合作案例,典型的合作经验进行正面的宣传,提高学校在社会的认可度及企业的社会职责,并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表现的单位、先进个人及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引领和激励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中。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对纳入产教融合学校,建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专业有了专项资金,可以更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最好:政府职能部门对纳入到产教融合建设范围的企业,按照规矩落实国家“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专项资金。落实国家激励政策,为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提供最基本的资金保障[4]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还承担了国家战略规划、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升级高技术型人培输出,解决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和趋势,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监督和激励直接,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也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找到双方互惠互利平衡点,从而有效长久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A].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 )》 [EB/OL]. (2019-02-23) [2020-05-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3]赵晏鹤.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08):21-25.

[4]李向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