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沉浸式古典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沉浸式古典美学

秦少彤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内容摘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故宫博物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以展卷人(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在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奇妙际遇,进入到了王希孟的世界。在这种时空交错当中,让展卷人仿佛目睹了希孟在绘制画作时的各种宝贵时光,通过七个篇章纲目——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当中。

关键词:意象,古典美学,只此青绿,

一、美在立意

韩真导演开玩笑说,“我们想要的是博物馆里宋代壁画的感觉,如果找不到状态,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一个西方文物。”因此,“双星子”导演——韩真、周莉娅为了把握宋代美学,她们在宋代诗词歌赋、绘画陶俑等汲取创作灵感,确定了内敛质朴的舞蹈调性。《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12米画卷揽尽山川云涌,碧水秀峰。初见,我们为峥嵘壮丽的锦绣山河壮丽所吸引,华彩锦绣,色彩纷呈,一步一青,山水相连,一步一梁,如水如烟。细看,又为移步换景号的布局惊艳,俯仰天地,诗意万千,人间烟火,尽收眼里,随着商船小舟持伞慢行游遍清山碧水,伴着钟鸣阵阵远眺寺庙道观隐匿,体味江南袅袅微风垂柳人间万般柔情。咫尺千里,包含了对祖国万千盛景人民生活的真诚歌颂,凝聚了在无数日夜呕心沥血的磨难艰辛,青绿璀璨,盛世美景犹如一股清冽的风,经久不不息地划过我们的心坎,具有超越时空的美丽。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王希孟是在18岁将他的画作献上,而将他的《千里江山图》献上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关于希孟的杳无音讯,有一个非常浪漫的设想我很喜欢:“王希孟把心中的、眼里的千里江山图绘制出来之后,由他的精神情感引领着他的肉体,真的就走进了这幅画卷当中,从而徜徉在这千里的江河之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则选择了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更加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画色彩。

二、美在细节

  第一,在动作方面舞蹈诗剧片段《只此青绿》中的舞蹈语言不同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中国古典舞的动态——“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达于稍”,以及“拧倾圆曲”等的古典美学特征。也未曾看到“风火轮”、“云间转腰”等这类古典舞中的典型性动作,作品当中也没有的“矫揉造作”的感觉以及小女孩的娇羞、害羞的感觉,更多的是把她们的袖子展开,把袖笼打开,整个的动作形态包括眼光都像是怀抱山河日月的气魄,我认为这是这部作品中独有的一种古典美感,不仅仅是局限在舞蹈语汇上。舞者们在塑造“山峦”一般的形象时,肯定不能像飘在空中做“四小天鹅”,这里讲究要重心下压,最终落在腰与胯上。其中结合了很多现代化元素,让力的感知和力的感觉都向内去走,从而由内向外释放出冷静、磅礴、雅致、山峦的美感、古典的韵味。这离不开宋代美学,在宋代的画作当中,宋代的女性是比较消瘦的,身体比较轻盈、肩膀也很窄、纤薄而柔弱,舞蹈想要表达这样的气质,运用了“青绿”和背后的女群演这样的角色来塑造,大火的“青绿腰”又名“险峰”,描摹着山峰险要陡峭处。包括编导者也给这类动作造型起了诗意的名字,比如“静待”“望月”“落云”“垂死”“独步”“险峰”“卧石”等,一呼一吸,尽是山河。

  第二,在服装上也是呼应了“青绿”的概念。群舞《只此青绿》的部分造型和动作表达出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衣裙的颜色是断层的,上为石绿,下为石青,也是在模拟山峰、山脉的颜色由深逐渐向浅的状态。舞者们以不同的造型和体态变化模拟山峦,舞蹈不再只是女性的柔美,更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岁月。

第三,在发型“青峰髻”中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用发型的样式模拟山石,仿佛在舞者的头顶上也顶着一座山的感觉,在她的各种下腰、回转之间让观众们也身临其境,也是对于宋朝高椎髻的创作,更加符合远山叠翠中层层山峰的形象,极具文化感。

第四,在妆容方面,人物面部妆容参考的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妆容“三白妆”,指在额、鼻、下颌处施以白色。在眉眼脸颊处模拟胭脂晕染的效果,塑造古典柔美的妆容效果。而在希孟所执毛笔上也浸润了石青颜料,与“青绿”呼应。

最后该剧的舞台设计和舞台调度都非常复杂,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创造出了“天旋达到3圈地转达到4圈,上下左右都可以进行移动”的舞美效果。同时,所有舞台设计都必须和演员的调度、投影的结合紧密配合,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三、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叶朗老师曾出了一本书叫《美在意象》,“象” 指物象,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物象;“意”,指心意、心里的想法、意识、意念等。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舞剧的内核呈现的不单单是宋代山水画用笔、墨、色出现的画法之一:“青绿巧整”, 而且能让观赏者体悟到宋代以“造化为师”山水画家的名画是丰富且深刻地反映出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与自然生态结合变化着的。通过外在的实体的物像加上我们自己的感知产生出来的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实生活加上情感世界,同时这个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同步流动,又和我们的自然生态密切相关的,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它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画作中的天人合一和舞蹈当中的天人合一再和人、画、舞、情等融汇在一起,呈现出美在意境的至高境界,这就是《只此青绿》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灵感的享受。宗白华先生说:“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而在这部作品当中,我看见风,看见水,看见林,看见雷,看见自然,而这一切是自然的灵动,也更是中华文化血脉的涌动。

四、结语

《只此青绿》的价值在于挖掘呈现了希孟背后众多无名无款的人,他们包括古代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也包括了现代的文博人,千百年来这些无名无款的平凡人共同努力,为创作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艺术可以超越时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流芳百世,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给后世的每一代人以审美愉悦,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仍然对大师的艺术推崇备至,因为其中蕴含了引人深思的艺术意蕴,可以激发不同时代,民族,国家欣赏者的共鸣。北宋《千里江山图》历经日月拂江流,色彩千年亦如旧,天纵奇才王希孟绘尽祖国山河美,12米画卷揽尽山川云涌,碧水秀峰。一步一青,山水相连,一步一梁,如水如烟。俯仰天地,诗意万千,人间烟火,尽收眼里,咫尺千里,包含了对祖国万千盛景人民生活的真诚歌颂,凝聚了在无数日夜呕心沥血的磨难艰辛,化成了流芳百世跨越时代的艺术经典。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华夏民族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感受到青绿山水背后跨越悠悠岁月的“鲜衣怒马”少年气——“只此一眼,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