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灌注桩在岩溶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大直径灌注桩在岩溶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孙永刚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项目开发越来越多,岩溶地区的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在岩溶地区进行项目建设也逐渐变得常规化。岩溶地区的溶洞,隙槽等不良地质为设计及施工都会带来许多困扰。特别是地基的稳定,如果基础选型不当就会造成地基承载力不足,结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工程事故。本文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一下大直径灌注桩基础选型的过程,以供同行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岩溶 大直径灌注桩 基础选型

引言岩溶是可溶性岩石的一种化学溶蚀现象,比如碳酸盐,通过水二氧化碳进行化学作用后,变成可溶性物质。在含有这些可溶性岩石的地区,地层经过综合地质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貌国际上通常称为喀斯特地貌。

1岩溶地区地质特点

岩溶地区的岩面起伏较大,同一根桩的不同的超前钻显示的岩面高差可能相差几十米。这些地区的场地覆土层数较多,厚度变化大,往往还有岩土层缺失,地层可能从软土直接从软土层直接到微风化岩石。岩溶的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不确定。在广东韶关地区,大多为裸露型碳酸岩面,岩面附近的开口溶洞半生土洞,岩溶沿岩石节理裂隙走向发育。在这些地区采用大直径灌注桩,往往有很多优势。比如,桩数减少,施工速度快;桩间距增大,避开溶洞的几率大,容易找到满足规范要求的端承桩完整岩,确保基础安全。

2项目简介及场地岩层分布

韶关某项目,位于岩溶地区,总建筑面积7万平米,场地内拟建6栋高层,剪力墙结构。该场地地质复杂,每栋下面的地层分布情况相差较大。地勘报告显示,主要地层有杂填土淤泥质土粗砂卵石强风化碳质灰岩及中微风化碳质灰岩。局部地层有缺失,岩层内存在碳质灰岩与碳质页岩互层。场地内共计钻探钻孔53个,揭露溶洞的钻孔有13个,揭露溶洞深度合计41.65m,炭质灰岩层厚度299.41m,计算可知钻孔见洞率为24.5%,线岩溶率13.91%,岩溶属于中等发育。从地勘揭露的钻孔资料分析,溶蚀裂隙和溶洞发育较浅,主要集中于炭质含量高的部位。由于距离河流较近,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溶洞多呈水平方向扩展,但也有串珠状溶洞垂向上分布。

3基础选型分析

本项目2#楼层数为10层,基底卵石层较厚,且下面无较大溶洞,对较浅溶洞注浆处理后,直接采用筏板基础;4#楼27层,基底开挖后,微风化岩直接裸漏且厚度大于5m,表层存在局部溶蚀,换填处理后采用浅基础;3#楼6#楼7#楼18层,卵石层较厚,局部溶洞较大,采用桩基础穿越处理,然后采用筏板基础。

5#楼层数27层,地层分布复杂,设计底板标高位置有粉质粘土卵石,有些位置开挖后直接是微风化碳质灰岩,还有的位置直接是全填充的溶洞,填充物为粗砂。卵石层厚度变化很大,从2m到50m不等,地质情况复杂,所以本栋楼的基础选型,设计时尤为慎重。基于以上地层情况判断,本栋楼基础不适合采用天然基础以及管桩基础,故直接采用灌注桩基础。由于地勘报告在本栋的孔点较少,且显示溶洞不多,第一版设计时按常规采用墙下布桩,做承台,桩径1米,混凝土强度C30,桩承载力特征取6000 kN,共56根桩,如右图。用这版图纸进行超前钻钻探,查明溶洞的情况。要求直径1m桩按一桩2孔的原则进行超前钻勘察,超前钻入完整灰岩深度为5m可终孔。若发现有溶洞,要求入溶洞底完整灰岩厚度为5m。设计要求对灌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不应出现临空面,同一桩承台桩底的应力扩散角按45度偏安全考虑,桩底高差H0.5+d*tan(a),其中a为岩面斜角,d为桩径。

经过超前钻勘探,结果显示,溶洞的数量及大小,都与原地勘资料相差很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很难找到5m厚度的完整岩;即使单个钻孔,能够达到条件,另外两个钻孔的同一标高也不满足规范,甚至是溶洞,说明桩端不能全部入岩的情况很多。另外,由于第一版常规设计桩数较多,桩间距较近,桩底高差很大,不能满足临空面的要求。现场也反馈,小直桩施工速度慢,经常卡钻掉钻。经设计讨论,决定采用大直径桩,桩径1.3米(按一桩三孔补超前钻),混凝土强度C35,桩承载力特征取10000 kN,共28根桩,如右图。

4确定桩底完整岩厚度规范依据及静载试验


按照广东省标准《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要求,按三种情况确定桩底标高:端承桩桩端下完整岩厚度5m;摩擦端承桩桩端下完整岩厚度4m;端承摩擦桩桩端下完整岩厚度3m,当桩侧摩阻力超过总承载力的70%时,桩端下完整岩厚度按2m控制。同时按照岩溶发育中等,考虑桩侧桩端阻力的效应折减,桩端桩侧阻力折减系数分别取0.40.04。根据地勘破碎碳质灰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取11.4MPa,按桩承载力的70%侧阻要求桩身需要入灰岩的累计总长度为:10000x0.7/(3.14x1.3x11400x0.04)=5.37m,按6m控制。考虑串珠状溶洞的竹节效应,按此长度控制可以满足要求。设计对端承摩擦桩比规范要求多增加一根的要求进行静载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



由表中数据可知,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沉降量很小,试验最大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同时,“Q~s”曲线无明显陡降段;“s~lgt”曲线无明显向下弯曲现象,各级荷载沉降均达相对收敛标准。其中5-9#“Q~s”曲线, “s~lgt”曲线如下图:

为了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对基础采取以下加强措施:采用1.8m厚筏板进行加强,采用厚板转换的概念设计,同时筏板可以实现对溶洞的跨越;对地下室剪力墙墙身配筋按照地基规范满足水平筋12@200,竖向钢筋10@200配置;同时对地下室长墙按墙梁进行分析,加强墙体配筋。

5总结

本项目设计对地勘及超前钻资料仔细分析,充分理解规范了解当地岩溶地区的施工经验,确定了大直径灌注桩这种合理的基础形式。通过概念设计合适的构造措施及准确的计算分析保证结构安全。本设计案例说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大直径灌注桩,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高,优越性比较明显,节约了项目的工期,经济性显著。

参考文献

[1]《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T 15-136-2018

[2]《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韩建强 陈星 黄俊光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