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政给排水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2

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政给排水策略分析

帅尧远

52212119840801501X

摘要:“海绵城市”是从国外引进的理念,将该理念应用于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工作,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给排水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近几年,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推广和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向,加快了该理念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深度融合。工程实践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城市给排水系统,有利于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有效缓解城市洪水内涝的压力,还可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加强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排涝

中图分类号:U4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为了解决市政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时,市政规划与城市设计指导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海绵城市理念,要求现有的城市在运营中与“海绵”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在生活中对有效水资源进行“吸收”,并将水资源应用到所需场所,实现对水资源的反复、循环、多次利用。为了达成此种设计目标,需要城市在降雨时期,做好对降水的大量存储,解决城市存在的内涝现象,同时,还需要在降雨中做好对雨水的排泄,避免城市由于突发性降雨出现路面大规模积水的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一个相对完善且优化的环境。

1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

1.1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污染也逐渐成为了一项焦点问题,对规划发展、市民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政建设的相关主管单位就应当对环境保护予以足够重视,将其纳入市政建设的主要原则。实践表明,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在合理的道路给排水布置下,建设过程对于生态的破坏能够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2循环利用水资源,强化蓄水抗洪能力

实践表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能够改善城市吸收、积蓄水的能力,提升其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城市内往往容易产生大量积水,这对于交通运输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会对路面结构产生侵蚀,加快其老化速度,威胁行车安全。若在市政道路中贯彻海绵城市理念,那么就能够基于城市实际情况改进排水系统,对其防涝的关键位置进行加强。同时该系统也可以有效收集、再利用雨水,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1.3提供可靠理论支持

海绵城市就是在市政建设中通过优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来使其具有海绵一样的吸水、蓄水能力,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吸收路面积水并将其快速、顺利地分流、排泄,促进市政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避免水污染的发生。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与普及,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与建设企业之间建立了沟通平台,能够以一个达成共识的原则为基础开展市政管理与建设,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海绵城市的推进,也为我国市政建设打开了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规划理论,为城市未来的扩张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建设中的运用

2.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建设总规划方案

在开展市政给排水建设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其总规划方案进行设计。首先,明确项目定位。该建设项目为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在完成建设后将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为了确保最终建设成果满足海绵城市控制指标要求,应当将该建设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到85%,并将年SS总量去除率控制在50%左右。在明确建设目标后,在充分遵循尊重自然、海绵设施多样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市政给排水建设总规划方案。同时,在这一方案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汇水范围应高于该道路自身汇水面积的1.25倍完成设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自然本底条件,针对其道路内涝雨水问题,采用生态控制设施,融合景观、人文等活动场所,以此在解决当前市政给排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的品质。

2.2涝点控制

针对当前市政给排水建设中道路上的积水涝点,对整个市政道路的路面进行翻新处理,并改变原本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的坡向,在降雨时将雨水引入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结构当中。同时,可在绿化带建设区域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结构,以实现对雨水的滞蓄控制。同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若周围存在低势绿地,则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结构,通过其实现对雨水的控制。除此之外,部分积水涝点的产生是由于客水汇入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其进行控制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分区域的源头控制,以此使更多流入到道路上的客水能够顺着周围绿地排放,达到对雨水累积量的控制,并且能够使客水流量进一步降低。针对部分市政道路中道路交叉点结构位于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上的情况,在对其涝点进行控制时,应当通过在道路两侧增设排水豁口的方式解决,使更多的雨水能够流入到绿地以及周围水塘当中。

2.3绿化带给排水设计

通常,在对绿化带进行给排水设计时,主要从雨水收集、水质过滤、滞蓄缓排以及雨水排放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如下所述:①雨水收集设计。对于绿化带的雨水收集设计方面,首先选择高透水性的路面材料尤为重要,材料的透水性越高,越有利于将更多的雨水渗透到地表层中去;其次还需要合理设置绿化带的高度,通常将绿化带高度设置在15~20 cm较为适宜,通过透水路面以及地表径流的作用,将雨水在绿化带雨水口处进行汇集。②水质过滤设计。对雨水进行过滤设计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地下水被污染,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时,可通过铺设种植土层和砂石层,并将砂石层设置在种植土层的上方,而后再埋设排水管,进而达到雨水过滤的效果。③滞蓄缓排设计。滞蓄缓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雨水的渗透,通过综合分析绿化带的结构,科学设计导流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层。通常,可通过在雨水的进水口处设计明沟,并且在明沟的侧面位置设置出水沟渠,保证雨水大量流入到明沟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政道路的排水压力。④雨水排放设计。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可通过建立溢流系统,将雨水和排水管道互通,来实现雨水的高效排放。通常,在多雨季节,雨水口面临较大的压力,导致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可利用地势洼的绿化区域将雨水进行存储,再通过溢流系统排放到市政排水网内,通过渗透、存储等方式尽最大可能将雨水排出。

2.4城市绿地衔接给排水设计

通常,市政道路的附近区域都会包含绿地,因此,在对市政道路进行给排水设计工作时,要处理好城市绿地衔接设计工作,实现良好的分流效果。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绿地衔接给排水设计工作中,通常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绿地衔接方式。例如,对于水资源比较缺少的区域,通常对雨水的需求较大,因此,要加强对于排水管的应用,增强汇集、存蓄、净化和再利用雨水的能力。对于水资源较充足的区域,可采用净化处理技术先进行净化处理,再排放入到绿地中,实现了对径流洪峰的调节。

结束语

总之,基于此种理念,进行城市道路建设与统筹规划,可以对城市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大对此种理念在城市统筹发展中的推广,实现更多智能化城市与智慧化小区在市场内崛起,促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1,27(5):65.

[2]张超.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28(5):140-141.

[3]陈放.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J].智能城市,2021,7(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