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小常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1

血小板输注小常识

赵薇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四川攀枝花,617000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从而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并不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都适用。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患者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否达到了输注血小板的指征,其次完善相关检查和血小板的配型,最后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完成输注。

1.血小板如何止血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通过以上2个步骤血小板完成了止血。

2.血小板输注的目的

血小板输注是指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的血小板输注,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血小板输注适用于①血小板计数低下;②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③稀释性血小板减少;④感染;⑤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血小板在正常人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一般为100-300*10^9个/L)。当血小板计数<50*10^9 /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计数<20*10^9 /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所以一般认为计数<20*10^9 /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

3.如何选择输注类型

目前根据血小板制备的方法可将血小板分为两种:一种是浓缩血小板采用手工方法从采集的全血中分离制备;另一种是单采血小板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直接采集。制备及采集完成后的血小板必须放入22±2℃血小板振荡箱内进行保存,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输注。一般手工分离400ml全血产生的浓缩血小板容量为50-76ml,血小板含量为≥4.0x10^10个,临床输注一个治疗量的浓缩血小板则采用将同一天采集的5-6袋400ml全血离心分离制备;单采血小板则为一个献血者所采集,容量为250-300ml,血小板含量为≥2.5x10^11个/袋。理论上当使用的治疗量相同时,两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但是临床上输注一个治疗量的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则是需要从多个献血者的全血中分离出来进行混合输注,多人份混合其中的白细胞较多更易导致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发热及输注无效等。而单采血小板就大大降低了多人输注的风险,输入体内的血小板容量也较少同时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当用血患者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时浓缩血小板也是较好的选择,相对单采血小板它制备时间较短,可短时间内制备较大的量;而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则较长。

4.各种疾病治疗中血小板的使用情况

①.白血病   输注标准为Plt<10*10^9 /L.

②.骨髓移植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输注标准为Plt<10*10^9 /L,若发生发热、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时应放宽输注指征。

③.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可Plt<10*10^9 /L持续较长时间,而没有出血症状,因此指征需更严格。

④实体器官移植手术  输注标准为Plt<50*10^9 /L。

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预防性输注临界值为Plt<50*10^9 /L。 

一般来说,临床上约70%的血小板输注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需观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是否增加,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虽可以降低出血的发生,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主要是同种免疫和传播输血相关性疾病,而同种免疫的后果则会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30%左右为治疗性输注,需观察输注后出血是否减轻或停止。某些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加重病情,但当出现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并威胁其生命时就必须进行血小板的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用量持续增长且增长趋势明显大于红细胞的增长。为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对包括红细胞血型等方面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做好预防措施。及时、安全、高效的血小板治疗,充分合理的血资源利用,需要临床与输血服务机构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并共同致力于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输血治疗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