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远大前程》中的马格维奇形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2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远大前程》中的马格维奇形象研究

刘婷婷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摘要:《远大前程》中的马格维奇在康培生的指使之下,行为劣迹斑斑,犯下了很多罪行。马格维奇却被主谋康培生陷害,指认为主要犯罪者,被判处终生放逐。然而,即使这样一个人物身上,仍然能够折射出道德的高尚和人性的光芒。他对皮普的爱感人至深,他为皮普铺就了一条绅士之路。在自己饱受生活苦难和法律不公对待之后,仍有如此高尚的想法和行为,正体现作家的文学创作中的说教思想。

狄更斯是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代言人,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双城记里被冤枉当替罪羊的老医生,以及远大前程的马格维奇都是狄更斯笔下鲜活而有力的人物形象。《远大前程》中的马格维奇也是可怜人,受康培生指使,被康培生陷害。然而,即使他偷窃是出于无奈和生存需要,他做的事情也是为礼法所不容。马格维奇的仇恨始终在康培生身上,不止因为他推卸责任,把罪责污名都扣在马格维奇身上,还有他的妻子犯杀人罪,女儿不知所踪,他甚至以为女儿也被妻子杀死了,家破人亡。马格维奇的妻子是一位妒妇,嫉妒马格维奇与其他女人有私情,所以将其杀死,也发誓不让马格维奇好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马格维奇后面被康培生陷害,他将所有的愤恨都发泄在了康培生身上。发誓要把他的脸砸个稀巴烂。

马格维奇被判处终身放逐,他并没有在异国娶妻生子,重新生活,而是对英国有牵挂,故土情结和对皮普的感激之情使他想要报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皮普的绅士之路也是因为幼时在威胁之下救了这个囚犯。这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和吉姆大河漂流的情节非常相似。吉姆是出于无路可走,只能与哈克为伴,虽然不是出于要挟,但是也让哈克感到很为难,在世俗眼光中的罪犯和黑奴,都不是光彩的身份,都是社会的边缘人。吉姆对哈克的回馈也是充满了善意,而马格维奇对皮普的回馈则称得上是伟大无私的,他改变了皮普原本做一名铁匠的命运。虽然绅士计划后期失败,但皮普正是因此才有机会接触绅士生活,结交大城市的人脉,熟悉并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提高了他的品味,也拓展了他的知识。如果没有马格维奇,他永远都不会有这样的见世面的机会。

皮普在伦敦过上了绅士生活之后,对他的姐夫乔的疏远和嫌弃非常明显。这样的表现恰恰反映了皮普对自己出身的强烈自卑,因为乔的存在就代表着他的过去,他无法对自己的过去生活状态释然,为此他与乔的疏远也是他心中的痛点。皮普在阶层实现跨越之后,很难跟他姐夫乔再像以前那样平等相处。他与乔的关系从非常亲密到疏远到后面落难时乔帮他还债,亲情的力量还是感人肺腑的。

皮普的绅士地位也没有完全改变他善良的本性,虽然有些虚荣和自卑,但是皮普对艾斯黛拉的爱很真挚感人。马格维奇对皮普的培养令人感动,马格维奇对皮普的爱感人至深。马格维奇的罪名永远没办法洗脱,他将自己的人生意义转为培养绅士,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处处受人尊重的人,他为自己培养了一名绅士而感到无比自豪。狄更斯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因为人类生命中所经历的挫折痛苦快乐与不快乐都在他的一本书中得以囊括。他的作品有人生的沉淀,每一个人物的设置和性格特点都透露出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皮普对于资助人不是郝薇香小姐而是一名罪犯这个事实感到难以接受。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手将他培养成绅士的人却是他幼时救的那个罪犯。绅士阶层对于地位和脸面的看重使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他对于这位资助者马格维奇予以了回报。

马格维奇被判处的是终身流放,只要他回国就会被处以绞刑。他为了看皮普一眼,看一看自己所培养的绅士,然后他再走。可是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使他再也没能活着走出英国。皮普在得知马格维奇被追查之后,尽力帮助他逃脱。这也是在报答马格维奇巨大的恩惠,他终究还是本性善良。马格维奇悲惨的命运,与康培生的污蔑有直接关系,这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法律的不健全,也就是说社会制度的不公正、不平等才导致的这样的悲剧人生,所以皮普帮助他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关怀,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同情。说起没有受到社会公正对待的人,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和黑人黑人吉姆在逃跑的路途中,黑人一直是被捕捉的。他虽然是一个黑人,但他不应该一出生就被社会定义为劣等人群。在人的尊严和人类平等这样的问题上,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同样的主题。狄更斯对于社会现状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予以揭露,设置了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来让当时的社会和读者去反思这样的制度是不是公正平等和正确的。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特别伟大的。

《远大前程》、《双城记》以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几部作品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其批评术语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尤其是对文学作品呈现的任务和事件进行伦理分析,挖掘人物和事件之间蕴藏的伦理价值以及道德倾向,揭示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读者的道德警示和教诲作用。”狄更斯的作品是维多利亚时期道德小说的典范,他是下层贫苦劳动人民的代言人。他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带有很强的道德隐喻色彩。

狄更斯的作品中,往往善良的人物有美满的结局,皮普并非恶人,他的远大前程之梦并未破碎。他在伦敦奢侈的生活虽然不是好事,但这样的绅士生活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增长了见闻,来自波奇先生的教育也并非毫无作用。他在马格维奇死后,债务缠身,乔帮他还了钱之后。他去了朋友开的公司做职员,而这个工作机会也是出于他之前对朋友的鼎力相助,所以善恶终有报。作者的道德观是如此,劝人积德行善。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工业革命浪潮之下的城市打工人一副机器人一样的派头,贾格思和温克尔的工作状态,一个无坚不摧,一个长着邮筒似的大嘴。而下了班后的温克尔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仿佛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的他来自不同的世界。作者借此讽刺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中对人的关怀的缺失。作家对贾格斯的描写体现的是他的唯利是图,而作者要宣扬的正是相反的方面。通过让读者看到贾格思和温克尔在工作期间的伪装,作者实现了文学的教诲和教化的作用,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对人们的劝导。

[1]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聂珍钊.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刘婷婷(1994— ),滁州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