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影响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3

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影响因素探讨

彭舒敏

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检验计量中心,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为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过程控制,结果准确性提供指导。

关键词: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过程控制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是指热塑性塑料在规定温度、负荷条件下,10min内通过标准口模的质量。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能反映聚丙烯树脂分子量大小、熔体质量流动性好坏,是聚丙烯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分析的重要分析项目,也是确定聚丙烯牌号的关键指标,因此准确测定MFR十分重要。


1测定原理

熔体流动速率测定过程:将口模、活塞杆放在230 ℃料筒中预热15min,取4~8 g样品,在1min内加入料筒,压实,预热5min,加2160 g(砝码+活塞杆)负荷,在1min内开始测试,测定有A法和B法两种方法。本实验室采取标准中规定的B法,测试区域为活塞杆上下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30mm),仪器方法中规定了测试起始位置50.36 mm和测试距离30 mm,仪器在30 mm测试距离内测定5个结果,每6 mm测定一个时间,然后按公式(1)计算每个熔体流动速率[1]

(1)

式中:

θ —— 试验温度的数值,单位为摄氏度(℃);

mnom —— 标称负荷的数值,单位为千克(kg);

A  —— 活塞杆和料筒的截面积平均值(等于0.711cm2),单位为平方厘米(cm2);

tref—— 参比时间(10min),s(600s);

L —— 活塞杆移动预定测量距离或各个测量距离的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

t —— 活塞杆移动预定测量时间或各个测量时间的平均值,单位为秒(s);

ρ—— 熔体在测试温度下密度的数值,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对于聚丙烯,密度为0.738。

2 影响因素分析探讨

在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中,影响因素包括人员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精度和稳定性、样品代表性、分析方法、测试环境等方面。各种主要影响因素见图1: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影响因素

2.1 人的因素

2.1.1取样量的影响

取样量应保证在预热5min,加砝码后能在1min内开始测试,取样量过少会使活塞杆低于测试起始位置,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取样量过多,加砝码后无法在1min内开始测试或靠人力排除多余样品,均会导致测试结果偏高。

在平常测试中应根据不同牌号聚丙烯样品MFR大小,称取适量的样品,确保预热5min,加负荷后,在负荷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在1min内开始测试。

2.1.2抗氧剂添加量的影响

聚丙烯粉料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未添加抗氧剂,若直接测试,由于存在热降解会导致结果偏高,测试结果不稳定,因此在测试过程中一般会添加一定剂量的抗氧剂,并在加样过程中采取氮气吹扫保护。在研究中对不同抗氧剂添加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抗氧剂添加量对MFR的影响

添加剂量

熔体流动速率/ g•10min-1

平均值

相对标准偏差%

1

2

3

4

5

0.0%

46.7

46.4

44.4

46.3

42.4

45.2

4.04

0.5%

41.2

41.6

41.5

41.3

41.6

41.4

0.44

1.0%

42.6

42.5

43.0

42.9

42.7

42.7

0.49

1.5%

43.3

43.5

43.6

43.2

43.4

43.4

0.36

2.0%

42.2

42.0

42.3

42.3

42.1

42.2

0.31

2.5%

42.6

42.4

42.5

42.4

42.5

42.5

0.20

3.0%

42.8

42.4

42.6

42.4

42.6

42.6

0.39

从表1结果可以发现,未添加抗氧剂时样品受热分解,导致测试结果偏高,且波动较大,不利于产品控制;抗氧剂添加量为0.5%时,MFR低且稳定;随着抗氧剂添加量增加,MFR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能由于抗氧剂添加量过大出现团聚反而对样品的保护变差,出现热降解,造成结果偏大。

因此在粉料分析中应添加0.5%左右抗氧剂,并搅拌均匀,抗氧剂添加量过多或搅拌不均匀都会导致结果偏高并出现较大波动。

2.1.3氮气流速的影响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氮气流速对结果影响很大,氮气流速过小或未对准料筒内部会导致低熔指样品测试结果0.3 g•10min-1以上偏差,高熔指样品测试结果1.0 g•10min-1以上偏差。因此在加样全过程都应保持在足够大的流速,以不吹飞样品和抗氧剂为宜,并保持氮气出口对准料筒口。

2.1.4加料的影响

加料时间过长,加料过程中出现架桥,加料后未压实,熔融后有气泡等都会导致测试结果偏高。因此加料要在1min内完成,不能架桥,否则重新测试,加料后要压实排出气泡。

2.2 仪器的因素

2.2.1活塞杆的影响

标准要求活塞杆头部直径9.474±0.007 mm[2],长度6.35±0.10mm。活塞杆头部直径小,测试时聚丙烯熔体承受的压力变大,流动快,导致结果偏高。为了验证,我们用9.37mm和9.46mm活塞杆对不同MFR样品和标样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直径活塞杆对比结果

活塞杆头直径

溶体质量流动速率/ g10min-1

a

b

c

d

e

9.37mm

25.4

32.4

37.5

3.10

2.65

9.46mm

23.1

31.6

35.8

2.80

2.42

差值U1

2.3

0.8

1.7

0.30

0.23

相对误差%

9.96

2.53

4.75

10.7

9.50

从表2可以看出,9.46mm活塞杆测定的结果比9.37mm活塞杆测定的结果低,不同产品对压力变化敏感程度不一,相对误差超过国标中规定的实验室内重复性相对误差,对分析结果影响比较大。

2.2.2口模内径影响

口模MFR测定的标准件,标准要求口模内径2.095±0.005mm,长度8.000±0.025mm[2],口模内径大,在相同负载下,熔体流出快,测定结果偏高。一般用口模专用量规测量口模内径,量规2.09一端可以通过口模,2.10一端不能通过口模,口模不符合要求时要及时更换,确保分析结果准确。

2.2.3负载影响

MFR测定的负载包括活塞杆和砝码。根据JJG878熔体流动速率仪检定规程,熔体流动速率测定仪负载mnom变化最大不超过±0.5%[2],负载大,熔体流出快,测定结果偏高。一般用电子天平称量砝码+活塞杆质量,对于聚丙烯测定,负载为2160g,即2160*0.5%=10.8 g,负载称量值应在2160g±10.8 g之间。

在测试条件下,对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样品进行测定,然后,在砝码上增加载荷B,记录两次测定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负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小。

2.2.4测定温度的影响

根据JJG878熔体流动速率仪检定规程,熔体流动速率测定仪料筒温度θ(200-300℃)随时间的最大波动不超过1.0℃[2],在测试条件下,对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样品进行测定,然后,将料筒温度提高或降低10.0℃,进行测定,记录两次测定结果。根据经验,料筒温度θ波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可以近似地估计为均匀分布,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小。

2.2.5仪器位移传感器测量L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JJG878熔体流动速率仪检定规程》对位移传感器未做要求,在测定过程中,位移L为固定值30.00mm(活塞杆上两条标线之间距离)。将活塞杆插入料筒,活塞杆上刻线与料筒口平面相平时,读取位移传感器读数,结果见表3:

表3位移传感器核查(单位:mm)                                                                                

位移传感器读数

1

2

3

4

5

6

下环线

53.12

52.45

52.48

52.52

52.52

52.52

上环线

23.03

22.48

22.58

22.48

22.57

22.43

差值

30.09

30.02

29.90

30.04

29.95

30.09

相对误差%

0.30

0.07

-0.33

0.13

-0.17

0.30

从上表可以看出,位移传感器产生的相对误差最大0.33%,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小。

2.2.6仪器计时系统测量时间t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设置不同的预热时间启动熔指仪测量程序,用机械秒表记录预热时间,重复测定6次,结果记录在表4中,计算其算数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

表4 仪器计时性能核查                                                             

设置的预热时间/s

秒表测定的时间,s

平均值

相对标准偏差,%

1

2

3

4

5

60

59.85

60.12

60.2

60.01

60.12

60.08

0.13

120

120.02

120.03

120.23

120.12

120.1

120.10

0.08

180

180.21

180.22

180.28

180.03

180.11

180.18

0.10

300

300.15

300.04

300.21

300.13

300.06

300.12

0.04

 从上表可以看出,仪器计时系统测量时间t的相对偏差不超过0.2%,对于MFR 3.0 的样品,偏差0.006,对于MFR 40.0 的样品,偏差0.08,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3 样品的因素

采样时,采样口管线内余料未排放干净,对于成品罐,由于不同时间进入的物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存在差异,特别是生产波动大、生产调整期间产生的过渡料(牌号PPH-M17、PPD-M17),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范围比较宽(一般相差20多),物料又是固体颗粒,在罐内掺混不均匀,采集的样品无代表性,存在质量风险。

在重复性测试条件下,对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样品,每个样品连续测定6次,结果见表5:

表5  同一样品6次测定结果(单位:g•10min-1

参数

PPH-F03G

PPH-M17

PPH-Y30

PPH-Y40

混合

未混合

1

3.0

15.5

15.6

21.4

37.7

2

2.8

14.1

14.7

21.9

37.8

3

3.1

14.2

12.2

21.2

37.7

4

2.9

14.6

15.3

21.7

38.9

5

2.8

14.7

17.0

21.3

38.1

6

3.1

13.3

18.5

21.9

37.7

平均值

3.0

14.4

15.6

21.6

38.0

最小值

2.8

13.3

12.2

21.2

37.7

最大值

3.1

15.5

18.5

21.9

38.9

标准偏差

0.14

0.73

2.14

0.31

0.48

控制指标

2.9~3.5

14.0~20.0

20.0~30.0

31.0~45.0

从上表可以看出,PPH-M17为过渡料,未混合测定,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6.3 g•10min-1,标准偏差为2.14,手动将样品混合后测定,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2 g•10min-1,标准偏差为0.73,相对于其它牌号产品,标准偏差也要高1倍多。对于PPH-F03G、PPH-M17存在低于控制指标下限风险,PPH-F03G生产上需要按3.2 g•10min-1控制,PPH-M17需要按17.0 g•10min-1控制,并且适当延长掺混时间,确保掺混均匀。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3,4],对于粉料而言,不同粒径聚丙烯粒子分子量存在差异,MFR也相差较大,因此取样应取各种粒径混合的均匀物料。

2.4方法的因素

产品标准中规定聚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时熔体密度为0.7386g/cm3,仪器设置时只能输入到小数点后3位,产生的相对偏差 =(0.738-0.7386)*100/0.7386 = -0.08%,导致结果偏低。对于MFR 3.0 g•10min-1的样品,偏差0.002,对于MFR 40.0 g•10min-1的样品,偏差0.03,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公式(1)中A为活塞杆和料筒的截面积平均值(等于0.711cm2),根据GB/T3682.1 活塞杆头直径9.474±0.007mm,料筒直径9.550±0.007mm,按最大偏差计算A1 = [π(9.481/2)2+π(9.557/2)2]/2 = 71.131mm2 = 0.7113 cm2 ,产生的相对偏差 =(0.711-0.7113)*100/0.7113 = -0.04%,导致结果偏低。

对于聚丙烯粉料,加入抗氧剂的种类不同,对分析结果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一般选择与生产中粒料添加的抗氧剂相同的抗氧剂,能减小粒料与粉料MFR测试误差。

2.5环境的因素

空气对流和震动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测试过程中,空调、风扇不应直接对着仪器吹,避免对料筒温度产生影响,不对仪器台面造成较大震动。

结论

(1)人员操作水平对结果影响很大,要做好岗位人员培训和练兵,取样量、氮气流速、抗氧剂添加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加样要控制在1min内,不能出现架桥现象,物料要压实。

(2)仪器要定期核查,温度、时间、位移、负荷等只要在标准规定范围内,对结果影响不大,活塞杆和口模对结果影响较大,因此每次测试完毕,要将料筒、活塞杆、口模清理干净,活塞杆定期清理积碳。

(3)聚合物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均匀性,因此当生产波动较大时,成品罐要适当延长掺混时间,采样时采样口物料要多排放,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对于测试结果应复查,保证结果准确性。

(4)仪器应保持水平,做样过程中不可随意移动仪器,移动仪器后应重新调节仪器水平。

参考文献

[1]  GB/T3682.1 塑料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定标准方法。

[2]  JJG878 熔体流动速率仪检定规程。 

[3]彭忠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影响因素探讨[J]科学管理,2018(9):323-324.

[4]张维斌,刘文星,王春江等.熔融指数测定影响因素的探索及不确定度的评估[J]中国科技博览,2014: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