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

吴文杰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新生儿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反复疼痛操作对新生儿存在一系列影响,如腰椎穿刺、动静脉穿刺、足跟采血、气管插管、吸痰等。药物镇痛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对非药物疗法的探究成为热点。

【关键词】非药物疗法;新生儿;疼痛

     过去,关于新生儿疼痛的认知不足,普遍认为新生儿不能感知和记忆疼痛,未能及时处理新生儿疼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相比成年人、年长儿,新生儿对疼痛也有明显感知能力。疼痛经历可能导致新生儿生理、行为、激素及代谢水平紊乱,损害感知行为和神经功能,甚至影响脑部发育[1]。因此,新生儿的疼痛控制需引起重视。目前,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止痛和非药物疗法,药物止痛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基于此,非药物疗法受到重视。本文将通过综述形式探究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1.新生儿疼痛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儿童以及婴幼儿的疼痛进行如下定义:指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并伴有实际或者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医疗及护理操作所致疼痛是院内新生儿疼痛的主要来源,如静脉穿刺、足跟采血、肌内注射、气管插管等,同时局部感染、损伤组织周围、痛觉过敏、术后等也可能引起疼痛[2]。新生儿对疼痛尚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根据细微行为和生理改变予以表现。

2.新生儿疼痛的影响

新生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包括疼痛在内的一系列急性应激产生以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及行为改变为显著特征的适应性反应。一旦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者代偿过度,则可能造成机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从而引起生理失调,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3]。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疼痛敏感、代谢增加、血糖过高或过低、应激障碍、免疫下降等,长期影响如疼痛阈值下降、情感紊乱、发育迟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等。

3.缓解新生儿疼痛的非药物疗法

3.1蔗糖或葡萄糖溶液

  口服蔗糖或葡萄糖溶液是较常见的非药物干预疗法,可缓解因侵入性操作所致的哭闹与行为异常,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动物实验显示,口服甜味溶液可参与下行调节疼痛的脑干结构激活,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或者中缝大核,但未涉及到前脑[4]。Harrison等学者经Meta分析认为,口服蔗糖或者葡萄糖溶液可缩短新生儿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以及综合疼痛评分。Tanyeri Bayraktar等学者研究指出,可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最低有效剂量是24%的蔗糖0.2ml/kg,但长期口服蔗糖有窒息、呕吐、咳嗽、高血糖等风险。近期有研究报道,足跟采血前给予新生儿2ml 20%葡萄糖,可减弱或者不引起大脑皮质疼痛反应。

3.2护理策略

3.2.1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是指采取类似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直立式贴在母亲/父亲胸口,提供其温暖和安全感。实践发现,相比常规暖箱护理,袋鼠式护理可减轻早产儿的激惹状态,降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幅度,稳定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新生儿住院期间每日进行2次各1小时的袋鼠式护理,可缩短新生儿的哭泣时间,减轻操作性刺激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研究指出,通过嗅觉、温觉、听觉、皮肤触觉等刺激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可有效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5]

3.2.2抚触护理

   抚触护理,揉捏按压新生儿皮肤,通过神经刺激改善新生儿末梢循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采血带来的操作性疼痛,且可增加迷走神经活动,提升体内β-内啡肽水平,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从而缓解疼痛。新生儿静脉穿刺操作后,将其搂入怀中,适当抚摸新生儿背部,轻轻摇摆3分钟,可缓解疼痛感[6]。临床实践发现,每天对新生儿进行2次至少15分钟的抚触护理,可降低新生儿应激激素水平,缩短觉醒与哭闹时间,延长新生儿睡眠时间。

3.3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乳糖,虽然其并无直接止痛作用,但母乳喂养可经由多种途径达到止痛目的,包括触觉刺激、甜味刺激、温觉刺激等。Aydi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母乳吸吮可减少新生儿疼痛面容,缩短哭闹持续时间与恢复时间。Bembich等学者发现新生儿疼痛刺激可激活双侧运动与躯体感觉区,口服葡萄糖联合母乳喂养或者抚触镇痛的效果更佳[7]

3.4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指新生儿口中放置一个空的安慰奶嘴,增加吸吮动作,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增加疼痛阈值,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婴幼儿吸吮频率达到30次/分钟便可发挥止痛作用。同时,吸吮动作有一定安抚作用,让新生儿保持安静状态[8]。Gao等学者研究发现,足跟采血期间进行2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可缩短新生儿足跟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减轻疼痛感,有利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水平。

综上所述,新生儿疼痛对新生儿存在较明显的影响,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缓解新生儿疼痛,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程锐, 杨洋, 史源,等. 新生儿疼痛评估与镇痛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9):923-930.

[2]程小林. 浅论对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8):2.

[3]夏冬晴, 陈梦莹, 闵翠婷,等. 早期反复操作性疼痛对足月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9):4.

[4]贾志华, 于生元.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疼痛发病机制的磁共振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6):4.

[5]王娟, 卓瑞燕. 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疼痛反应和体格发育的影响[J]. 天津护理, 2017, 25(3):4.

[6]王贤丽, 宋萍, 王梅. 保护性睡眠护理对新生儿睡眠质量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21, 27(11):4.

[7]王肜, 何婧, 于玲,等. 母乳气味刺激用于新生儿疼痛干预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11):4.

[8]曾思琦.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有创性操作所致疼痛的缓解作用分析[J]. 医药前沿, 2019, 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