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5
/ 2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覃银愿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     545900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试管法检验)和观察组(微柱凝胶技术检验),各20例,比较两组血型检出率、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血型检出率90%高于对照组60%(x2=4.8000,P<0.05);观察组抗体释放试验100%(x2=5.7143)、抗球蛋白试验90%(x2=4.800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92.50%(x2=4.3290)高于对照组75%、60%、70%(P<0.05)。结论:临床在进行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验时,可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检验,相比于试管法,能进一步提升血型检出率,确保安全输血。

【关键字】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检验;血型;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

目前认为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主要与胎儿血型与母体血型不一致而造成免疫性缺陷[1],进而诱发溶血性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输血,但因新生儿个体差异,需最大限度确保其输血安全性,此问题也日益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均为输血前常用检测方式,但各检验方式的准确性、敏感性均有所差异。微柱凝胶技术为检测红细胞血型血清学较为先进的一种技术,诊断ABO-HDN的准确性较高[2]。近年我院将微柱凝胶技术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现纳入4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分组论述此点。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试管法检验)和观察组(微柱凝胶技术检验),各20例。对照组:日龄2-10d(5.32±0.35)d;体重2.65-4.02kg(3.21±0.24)kg;轻型4例,中型5例,重型13例;女性9例,男性11例;观察组:日龄2-11d(5.65±0.32)d;体重2.61-4.01kg(3.25±0.23)kg;轻型3例,中型6例,重型11例;女性10例,男性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各患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①各患儿母体血型为O型;②病历记录完整且详细。排除标准:①心脏病家族史、先天性疾病者;②药物过敏者;③血液性疾病者;④认知、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试管法进行检验,采集其静脉血4ml,制备红细胞悬液(0.8%),离心处理10min,3000r/min,获得血清1管,用盐水试管法确定血型。观察组接受微柱凝胶技术检验,根据ABO血型抗原检测卡操作,采集静脉血2ml,用乙二胺四乙酸做抗凝处理,离心处理3min,3500r/min,加入达亚美稀释液1ml至压积红细胞10ul中,制备为1%红细胞悬液,无絮状、血块,在各孔内加入悬液50ul,离心处理2min,900r/min,再离心一次(5min),1500r/min。

溶血试验:①游离抗体试验:对照组在试管A、B、O中加入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水浴1h(37℃),若出现凝集,则出现抗体,若未出现凝集,用生理盐水洗涤后,加入广谱抗IgG 1滴,离心处理后,抗体为阳性。观察组在试管A、B、O中加入0.8%红细胞悬液50ul,25ul血清,在孵育器内15min,离心处理后10min。②抗球蛋白试验:把2-5%红细胞悬液、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血清加入到标记试管中各1滴,均匀混合后,离心处理1min。观察组则在人球蛋白卡上标记三孔A、B、O,并加入到50ul 0.8%红细胞悬液,离心处理1min。③抗体释放试验:在A、B、O试管加入3-5%红细胞悬液和酶,1h水浴,37℃,用0.9%氯化钠溶液洗涤(3次),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离心检查结果。观察组把抗人球蛋白卡标三孔(A、B、O),注入0.8%红细胞悬液,把放散液滴入,15min孵育,再做离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记录血型检出率。

②记录抗体释放试验、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型检出率

观察组血型检出率90%高于对照组60%(x2=4.8000,P<0.05),见表1:

1比较血型检出率[n(%)]

组别

例数

血型检出率

观察组

20

18(90.00)

对照组

20

12(60.00)

x2

--

4.8000

P

--

0.0285

2.2 溶血试验阳性率

观察组抗体释放试验100%(x2=5.7143)、抗球蛋白试验90%(x2=4.800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92.50%(x2=4.3290)高于对照组75%、60%、70%(P<0.05),见表2:

2:比较溶血试验阳性率[n(%)]

组别

例数

抗体释放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游离抗体试验

观察组

20

20(100.00)

18(90.00)

19(92.50)

对照组

20

15(75.00)

12(60.00)

14(70.00)

x2

--

5.7143

4.8000

4.3290

P

--

0.0168

0.0285

0.0375

3.讨论

从遗传方面来看,新生儿会发生溶血的原因主要为在母体阶段遗传了父亲基因,在母体阶段中,此类基因不具有抗原,胎盘把母体抗体转移给胎儿,造成抗体和抗原互相排斥,进而发生免疫反应,损伤红细胞[3-4]。新生儿溶解病早期,黄疸、贫血、水肿为常见症状,严重病情者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大部分患儿因此丧失生命。一旦出现溶血病倾向,确保治疗疗效和疾病康复的关键则为早期评估。

通过分析其新生儿溶血病实际状况,普遍均有母源溶血性抗体,分解部分抗体后转入到胎儿血液中,残余部分会黏附于红细胞表面,进而探找机会结合红细胞[5-6],所以,在鉴别此类疾病中,常用方式则为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型检出率90%高于对照组60%,观察组抗体释放试验100%、抗球蛋白试验9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92.50%高于对照组75%、60%、70%(P<0.05),提示微柱凝胶技术可提升检测准确性。但实际评估中,需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判定,进而提升可信度、准确率。在实际交叉配血中,标本不包含红细胞放散液[7],同时,进而包括血清放散液,目的为掌握其溶血性抗体与供血红细胞间关系。在实际配血交叉中,盐水法、酶法也非常普遍,但盐水法中,其准确度低,易发生漏检,所以,目前此方式已被淘汰,而酶法验证中,虽可确保准确率,但耗时较长[8]。但在输血前实施ABO新生儿溶血病检查,微柱凝胶技术较为普遍,通过凝聚胺正电荷发挥效果,结合红细胞,降低红细胞表层电荷数,进而促进红细胞凝聚,利用凝聚胺正电荷和溶液内负电荷发挥消解效果,有效分散无特性凝集红细胞,但很难散开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凝集红细胞,微柱凝胶技术反应时间较长,易出现假阳性状况,进而发生漏检。

综上,临床在进行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验时,可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检验,相比于试管法,能进一步提升血型检出率,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 张士跃.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126-128.

[2] 孙伟杰,初慧,王依彩.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45-147.

[3] 钱姣,高秦盈,程淑凤,等.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4):130-131,134.

[4] 李冰雪,刘思岐.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1):5913-5915.

[5] 黄海燕,江祥勇,雷云.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产前母体效价测定中的应用评估[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119-120.

[6] 陈大勇.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2):14-16.

[7] 李慧,张田. 微柱凝胶技术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效果[J]. 黑龙江医学,2020,44(3):363-365.

[8] 马印图,王更银,李烛,等. 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IgG抗体亚型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20,22(3):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