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治景观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6
/ 2

浅析共治景观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高明来

身份证号:33032819721015533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饱和,现阶段我国的关键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群3个主导学科之一,充当着调和矛盾的重要角色。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的提升,伴随着责任规划师制度的逐步完善,街区更新工作将在社区的微小空间环境整治等方向进一步得到落实。而共治景观模式下的社区更新研究实践是探索一种源于生活、顺应民意、回归美学的更新途径。在老旧社区改造中融入共治景观理念,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参与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市民当家做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本文主要分析共治景观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区营造;多元共治;城市更新;可食用景观

引言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社会治理”的概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通过厘清多元主体,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拓展多方参与渠道,优化多元服务,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良性社会生态,才能更好地激发社区活力,增进居民福祉,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1、城市更新的特点及动态变化

城市更新具有内容丰富、开发周期长和较大资金投入的特点。城市更新包括了旧城区、城中村、历史遗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保护修复。恢复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打造智慧城市。根据对发达省份的研究,城市更新平均短期时间为2.5年,长期达10年以上。考虑到实施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发周期往往被延长,长期的城市更新开发将成为一种新常态。最初城市更新以大拆为主,以此来体现旧城大改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重点转向旧区修复、文化创意和历史遗迹保护。在现代化城市更新中,需要强调城市修复和生态修复,在保护旧城区和促进城市资源恢复的基础上,对旧社区进行更新。推动城市更新简单地分为政府主导、政府市场合作和多主体合作。在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政府方式,后续探索引入市场力量,确立政府推荐和市场运行的运行方式,减轻政府支出压力。随着城市更新影响不断扩大,对于城市更新正在扩大其他相关组织协调和合作。随着城市更新的发展,相关流程也需要不断优化,加强城市更新管理流程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

2、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

在城市景观中,尊重自然是一项首要的设计原则。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在面对真正的大自然时,人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身心的放松。基于此,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对自然做到足够的尊重,并充分懂得尊重自然,不可通过人造来取代自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城市景观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足够积极的影响,并为人们带来一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本真感觉。

2.2满足功能需求

在当今,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城市景观的特点、样式及其功能也在逐渐改变,但是不论城市景观经历怎样的改变与进步,其功能需求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只有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态相适应,才可以使其欣赏和应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的设计意义。基于此,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应用需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需求:第一是文化功能需求,设计者需要将当地的风俗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其中,以此来实现地域文化和精神的最大化体现。第二是休憩功能的充分满足,设计者需要让山水和植物之间达到良好的相互交融效果,让城市公园成为一个集生态和休憩于一体的活动空间,从而为人们提供出一个可供休闲娱乐、感受自然以及社交活动的空间。

2.3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来看,生态化是自然景观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自然、山野、田园以及休闲等的自然享受也成了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也就成了人们对世界以及意识文化认识和了解的一个崭新标准,从而使那些被人们打乱甚至是遗忘的传统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重新构造。在低碳理念下,设计者应该对整体景观设计中的绿地面积占比提升做到足够重视,通过绿化占比的提升实现现有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应对其绿化形式进行多方位的开发,对后期维护做到足够重视,以此来实现软质环境的良好打造,并使其品质得以科学保障。对于城市景观中的所有要素都应该做到合理利用,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因地制宜效果,对于已经遭到污染或破坏的废弃景观,设计者需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让景观资源浪费情况得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3、逐渐受关注的共治景观模式营造

3.1共治景观概念

著名景观设计师刘悦来先生,在可持续景观设计管理与社区营造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社区更新和促进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其以创新的参与式设计理念,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刘悦来先生创立了四叶草堂,团队倡导向大自然学习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动参与社区规划和社区花园实践活动,目标建立越来越多的都市田园。2016年,刘悦来先生在阐释社区花园的概念中提到:“以邻里之间的生活为根本,将田园自然融入到城市社区中,把公共空间改善为能促进居民生产自治能力的场所”。共治景观模式提倡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与治理中,把“社区参与”作为特色,强调居民参与和共建共享,是一种营造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战略手段。

3.2多元共治模式下的空间塑造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塑造,是对园林空间中的所有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分布规划,从空间布局上使山水、植物、道路、构筑物都处在最合适的空间位置,使观者能身处其间感受到空间之美。多元共治模式下的景观空间,其设计出发点便依托于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体验的诉求而建设,空间结构更符合使用人群的预期效果。如,在上海市杨浦区百草园中,根据居民的意愿,对社区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包括宣传朴门永续理念的锁孔花园区、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螺旋花园区、满足居民日常种植需求的居民栽植区、为儿童提供嬉戏游乐的儿童游憩区,以及为居民休憩、闲谈、观赏提供场所的树下休息区和石台观赏区,

结束语

存量时代的共享语境下,风景园林师改变传统的设计流程,有效整合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盈利组织、社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资源与力量,正在推进景观“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关注该领域,以“多元共治”促进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资源共享,加快建立完善适老化景观设计体系,构建美好人居环境共享模式,尤其是从风景园林师的角度,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亚博,臧鹏,朱雪梅.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最新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0):42-48.

[2]张晓东,胡俊成,杨青,等.基于AHM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老旧小区更新评价系统[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20-22,27.

[3]周娴.“共治的景观”探索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景观设计师刘悦来访谈[J].公共艺术,2019(01):80-85.

[4]刘悦来,尹科娈.从空间营建到社区营造———上海社区花园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18(25):43-46.

[5]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