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孝”文化的意蕴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3

先秦“孝”文化的意蕴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邱淑芳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444

孝文化源起于氏族社会的敬老意识,随着社会发展演变为以“敬祖”“侍亲”为基本义、以“悌”“仁”为延申义、以“忠”为终极义的社会伦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承担着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源泉之一,是弘扬爱国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先秦文化 德育 当代价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激荡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可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一、先秦“孝”文化的意蕴内涵                                                                                                                                                                                                                                                                                                                                                                                                                                                                                                                                                                                                                                                                                                                                                                                                                                                                  

“孝”作为一种萌芽于氏族社会的敬老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社会伦理规范,形成了独特的孝文化,并发挥着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新时代要发挥孝文化的德育价值,首先要厘清其内涵与主要内容。

(一)“孝”的本源义:“敬祖”“侍亲”

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文化的语句,如“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王事靡盬,忧我父母”。[2]可见当时就已产生尊敬祖先、追思祖宗、继承祖业的敬祖观念和奉养父母、尊重父母的侍亲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恢复“礼”,继承了夏商周时期的“孝”观念,强调真正的孝是物质生活上竭尽全力、尽心服侍与精神上对父母温柔孝顺、恭敬顺从的有机统一——可从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为政》)等文字记载中窥见一二。在“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一言中,孔子强调真正的孝是无违,即父母在世时物质上好生侍奉、精神上尊重顺从,父母离世时则需依照“礼”重视其安葬和祭祀,从而将“孝”文化融入于“礼”之中。

曾子认为孝是“民之本教”,且有三个层次,其中大孝“尊亲”“不匮”、中孝“不辱”“用劳”、小孝“能养”“用力”。[3]孟子则将“孝”的重要地位提升到新境界,指出“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由此可见,传统孝文化最初就是指侍奉父母、尊重祖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强调良知与责任的伦理文化。

(二)“孝”的引申义:“悌”“仁”

孔子结合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认为恢复礼的秩序需要以人的基本伦理“孝”为基础,对内“孝”,对外经历“悌”“爱”“信”等过程以实现“仁”,并在人人“仁”的基础上实现“礼”的恢复与重建。[4]《孝经》中“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即是由对父母孝延申为对他人爱的最好证明。孟子将“孝悌”视为尧舜完美品格和获得高评价的原因所在,指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可见,传统孝文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博爱,要求在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基础上,兄友弟恭、心怀仁慈、和善待人。

(三)“孝”的终极义:“忠”

《论语·颜渊》中记载了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社会伦理的“忠”与家庭伦理规范的“孝”相匹配。在孔子看来,对父母的孝、对他人的“悌”与“仁”是对国君“忠”的前提基础,是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组成,也是社会和谐、维持和巩固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曾子指出“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这点明了“孝”与“忠”的关系,进一步彰显了“孝”的社会意义。孟子受到孔子和曾子思想的影响,将最大的伦理关系分为对内的父子关系与对外的君臣关系,认为只有做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才能实现“守先王之道”;即以“孝”为基础,经过“悌”“仁”等社会过程,发展为对君王“忠”,就能达到太平盛世。

综上所述,传统孝文化也是社会伦理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忠孝相通”,将个人品德的孝与爱国情怀、国家兴亡相结合。

二、“孝”文化面临的时代背景及其德育价值

形成发展于几千年前的“孝”文化,必然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其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又必然具有跨越时代特性的普遍性。“孝”观念作为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伦理规范,对于新时代个人修身立德、优良家风建设、弘扬爱国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生产形态的改变冲击了传统孝文化的延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和城镇化速度和程度均迅速提升,打破了传统孝文化的社会基础,大量流动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使孝文化缺乏继承与培养的物理空间。西方个人主义等思想浪潮冲击了传统孝文化的主导地位,年轻人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削弱了传统孝文化的群体本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削弱了老一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优势形成的权威,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家庭主导力量。[5]可见,传统孝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不同时期社会环境之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二)新时代孝文化面临的新情况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这种美好的需要就包含对道德、传统的继承与重建,这构成了孝文化的时代转化的精神需求要素。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间功能划分与承接逐渐明晰,许多流动农民工返回家乡务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不再如此突出,孝文化继承的物理空间正在新时代逐渐重建。此外,乡村振兴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振兴、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日益严峻,这都要求孝文化在新时代进行创新发展,以发挥其时代价值。[7]

(三)先秦“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德育价值

首先,有利于提升个人品德。从古至今,孝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标准之一。孝文化强调敬重感、责任感,有孝心的人必然是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是会将爱父母、爱家庭之爱扩大为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善良、真诚、公正之人。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孝文化,要做到对父母孝顺之爱、对兄弟姊妹真诚之爱、对他人包容之爱、对国家忠心之爱,这也是提升个人修养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8]

其次,有利于建设优良家风。传统孝文化建立在父辈的高度权威基础上,新时代父辈权威不再如此强烈,父子关系更多地在平等关系基础上建立,甚至存在新一辈在知识储备、经验见闻等方面超越老一辈的情况,因此“孝”文化在新时代应该具有新表征。所谓孝,可以扩展为“父慈子孝”,一方面,父母要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尊重下一代成长规律;子女不仅要养父母之体、感父母之恩、尊父母之意、体父母之艰辛,还要教父母适应这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9]如此,才能真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矣。

再次,有利于培育爱国精神。先秦孝文化倡导“忠孝相通”,将对国家“忠”作为个人孝的最高境界。“炎黄子孙”“父母之邦”均是中国人借以表达对祖先尊崇之情与祖国热爱之情的证明,是将报效祖国与追孝祖先一视同仁的证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证明了,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延续的重要精神保障,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力量凝聚的思想基础。新时代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厚植出浓烈且持久的爱国精神——从对国家忠、对君王忠,转变为对祖国忠、对党忠诚、对民忠诚。[10]

最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先秦孝文化所倡导的孝是“仁孝”,是对父母孝、对他人爱与对祖国忠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有机统一。传统孝文化所营造的社会风气具有淳朴性、文明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忠君爱国等“孝”伦理规范引导着不同层面的人规范自己的行为,维系着社会生活正常有序运转,推动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因而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变化万千,但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依旧是家庭,家庭内父子关系及其衍生出的家国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依旧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不论先秦孝文化萌芽成熟的社会基础怎样变化,只要其关系依旧存在,孝文化就依旧存在其时代价值。实现先秦孝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在深入分析“孝”文化的内涵的同时,挖掘与“孝”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习俗等文化资源;要在介绍、宣传传统知识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特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注重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科技的传播作用,结合各种活动丰富孝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以提升其趣味性和可接受度;要将“孝”文化融入各级教育体系之中,使全社会形成从上到下了解孝文化、践行孝文化、认同孝文化的孝德培养体系。总之,孝文化是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之一是弘扬爱国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郭清香.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2):75-79+97.

[4]米莉,顿德华.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J].人民论坛,2020,(04):140-141.

[5]易臣何,陈金龙.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9,(04):81-87.

[6]张庆.“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解读与传承[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60-62.

[7]姜国钧.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根本缺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3):69-73.

[8]张显树,陈志夫.传统孝德文化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01):132-134.

[9]郭杰.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和伦理内涵[J].中国文化研究,2019(04):127-136.

[10]葛晨虹.以孝文化建设推动城乡发展[J].人民论坛,2018(19):122.

[11] 计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J].前沿,2010(10):149-151.

[12] 王少华.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J].中州学刊,2008(04):137-139.

1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郭杰.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和伦理内涵[J].中国文化研究,2019(04):127-136.

[4] 易臣何,陈金龙.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与实践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9,(04):81-87.

[5] 米莉,顿德华. 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J]. 人民论坛,2020,(04):140-14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7] 米莉,顿德华.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J].人民论坛,2020,(04):140-141.

[8] 张显树,陈志夫.传统孝德文化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01):132-134.

[9] 张显树,陈志夫.传统孝德文化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01):132-134.

[10] 易臣何,陈金龙.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9,(04):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