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探讨——以烟台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4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探讨——以烟台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为例

姜竹茂1,刘,君2,孙蕾蕾1,孙承锋1,赵玉平1*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以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为基础,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和院所导师共同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并建立“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在当前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以烟台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为例,探讨“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实践途径,可为高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

[1]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识别码:A[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某一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国各大高校和培养单位围绕国家培养方针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已经逐步形成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大多数高校和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环节充分区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创新培养方面主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但在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以科研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显然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机制是指在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科研院所,专业型研究生不仅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实地训练的机会,还能在科研院所获得更先进的学术平台,各方取长补短,为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质的资源条件和实践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科研、推广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 专业型研究生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01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专业型研究生的改革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专业型研究生首先要具备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应用性等。

根据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有效途径[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教学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建和发展各类产学合作平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3]

长期发展以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专业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环境,但也相应出现诸多问题。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导师大多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备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无法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传授现场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限制了专业型研究生在专业实践领域的培养质量[4];在现有的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高校在企业设立实践基地,企业被动配合实践培养的环节,导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低层次重复的停滞状态,因此,校企联合培养具体问题表现在:(1)专业型研究生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全国硕士研究生主要从应届本科生中招收,缺乏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直接进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阶段,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明显缺乏实地训练经验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问题尤为突出。(2)专业型研究生接受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不一致。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涉及多领域,教学内容相对宽泛和理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仅处于理论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学以致用,造成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训练环节的应试效果。(3)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责任不清晰,联系不紧密。学校导师仅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甚至学校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导师所处领域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培养做不出合理化建议,企业导师仅参与学生的实践训练环节,对学生的指导有限,造成合作模式单一固化。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型研究生教学实践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1)缺乏合理具体校内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研究课题应贴近企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2)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达不到一致,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因双方需求不一致,造成创新成果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推广,没有实质的可持续性成果;(3)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不完善,校内导师在学生招生选拔、专业课程教学、课题分配及考核等环节的评价占比较高,而企业导师仅局域于实践训练环节的指导评价,致使企业导师在培养模式中参与度低以及其培养职责形同虚设;(4)专业型研究生研究课题与企业生产经营内容关联度低,降低了实践环节的培养水平,进一步阻碍了校企的深度合作。高校教师集中于科学研究,最终成果难以成果转化推广,企业又需求高校科学技术的支持,高校产生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使校企合作不能深度合作。

2 “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

专业型研究生关键在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达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的目的[5]。早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实施教育、科研、实践环节相融合的培养体系,同样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学校-企业-院所“三位耦合”的教学实践模式综合利用学校-企业-院所的优势资源,注重教学课程和研究课题来源于企业的生产一线,以企业中难以攻克的技术问题为目标,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有层次地提高专业型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与实践并举的培养体系。

基于学校-企业-院所“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运行模式(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wps.IlMZcnwps

图1 学校-企业-院所“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框架

2.1 科学规划自主式产学研合作

鼓励校内导师自主寻求合作实践企业。目前,大部分高校同一专业出现不同研究团队,伴随出现了“同专不同向”的现象,学校团队研究方向与实践企业经营业务相近甚至关联不大,造成产学研实际合作的脱轨,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学校-企业-院所三者的合作模式。

具体而言,学校应积极鼓励校内导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现状,主动寻找合作实践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实践项目基础上,与企业、科研院所三者建立相互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聘用企业内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指导经验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导师,与科研院所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员建立项目共研关系,合作期限以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为周期,企业导师贯穿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科研考核等多个方面,建立与专业型研究生和校内导师以及科研院所人员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学校优异的人力资源和基础研究资源、企业成熟的产品生产资源和技术应用资源、院所高端前沿的科研资源和平台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平台共享机制、成果共享机制[6],发挥资源综合共享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顺利构成。

2.2 设置应用型分类培养课程

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课程设置应以研究细分领域为单位,设置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达到术业有专攻的目的;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融合应用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可分为实践课堂和实践训练两部分,实践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期内,而是根据项目研究的进展,设置项目团队的实践课程,专业型研究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研究,课堂理论教学必须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理论知识结合实践不断更新;同时企业导师不应局限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论文指导环节,应增加实践课程教学,具体结合实际生产经营问题设置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基地教学,课堂教学围绕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地教学中验证课堂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实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实际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使专业型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全面系统思考并解决实际生产经营问题的能力,为后期应用实践性项目与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3 开展管理制研究合作项目,形成专业合作团队

学校-企业-院所“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模式是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采用共同协作管理模式,建立校内导师、企业导师、院所导师三方共同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项目团队,三位导师在论文选题、中期进展评估、论文答辩等考核环节设置相应的比重,强化企业导师和院所导师在学习、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环节中的参与度,突出科研创新和实践环节等同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根据项目来源,按照项目研究内容分配给专业型研究生相应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专业型研究生独立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内容,在开展过程中,校内导师和院所导师为学生提供学术理论指导并提出前瞻性合理化建议,企业导师应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建议,专业型研究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4 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企业更注重成本和效率,希望用低成本高效率解决技术问题,学校教师和院所研究人员希望增加科研项目的输入和成果转化,专业型研究生则希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增加实践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创新水平,三方目标和利益无法统一协调,导致合作项目产出的成果不佳[3]。“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模式要保障各方的利益需求,合作项目要产出实质性成果,在后期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校企院三方应对撰写的学术论文、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图纸等成果均应合理分配,并在培养协议中明确说明,同时不断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成果转化后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由项目团队共同分享。

3 “三位耦合”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国家扩招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烟台大学(以下简称“烟大”)食品加工与安全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7年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招生人数已达到本学院总数的90%。自招生以来,烟大不断探索和尝试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先后与烟台喜旺食品有限公司、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张裕葡萄酿酒集团有限公司等当地知名食品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合作关系,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等一流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联合培养合作模式。烟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与各方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组建科研团队,为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科研实践条件。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是农业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该类专业型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掌握食品加工工艺中的工艺参数、加工设备、质量管控、食品风险评估等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解决食品产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型研究生是为服务于国家农业现代化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是当前农业和食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强烈需求。

烟大乳品科学实验室与山东阳春羊奶乳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了以羊乳饮料为研究方向的项目团队,作为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型研究生的媒介,烟大聘用了2名阳春羊奶公司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院所导师共同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具体的适用于乳品科学领域的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学校主要制定专业型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计划,传授乳品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指导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企业主要负责开展实践课程,传授产品生产工艺及技术、指导课题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研究成果的现场中试试验转化等,院所主要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对基础结构分析的研究平台,专业型研究生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课题的具体研究,并在企业中获得了实际的生产经验。充分利用学校-企业-院所的优势,将学习、生产、科学研究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

基于企业需求的羊乳饮料研究项目,烟大生科院与阳春羊奶公司联合组建了褐色羊乳益生菌饮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产学研项目,并将课题按照项目内容拆分为基于陶瓷膜技术的羊乳膜分离工艺研究、适于羊奶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研究、褐色羊乳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研究3个课题,每个课题分别由1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负责。基于陶瓷膜技术的羊乳膜分离工艺研究课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完成,由校内导师和院所导师共同指导,该项课题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陶瓷膜技术应用到羊奶制品的实际生产中。适于羊奶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研究、褐色羊乳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研究2个课题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将课题研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羊奶资源,筛选适用于羊乳饮料的发酵剂,并对影响褐色羊乳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研制出了风味状态俱佳褐色羊乳乳酸菌饮料,并在阳春羊奶公司进行了转化生产。

经各方的共同努力,3个课题均顺利完成,并获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通过此次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并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与运行,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切实了解了实际生产工艺,并为企业解决了羊奶脱膻、菌种发酵不稳定等实际生产问题,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品质,学校也真正了解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全力营造更多适合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环境。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及问题,针对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学校-企业-院所“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体系的运行模式,学校与企业、院校自主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合作团队,在校内设置应用型细分培养课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三位耦合”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学校、企业、院所三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该模式突破了原有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创新的局限性,加强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争培养更多适应于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4-19)[2021-12-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2] 王丰元,潘福全,邹旭东,等.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0):109-111.

[3] 张兰红,何坚强,石峻,等.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0(15):37-40.

[4] 王小新,李晶莹. 基于课题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05):1-4.

[5] 姚明印,刘木华,周华茂,等.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9):227-228.

[6] 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15-21.

作者简介:

姜竹茂(1961— ),男,本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乳品科学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三位耦合’教学体系建立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DYY181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竹茂(1961— ),男,本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乳品科学技术,E-mail:jiangzhumao@hotmail.com;刘君(1989—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配料;孙蕾蕾(1989—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海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孙承锋(1971— ),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肉品科学与技术;赵玉平(1964— ),男,本文通讯作者,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食品风味和果酒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