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预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以《口语表达与交流》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高校民族预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以《口语表达与交流》教学为例

朱晨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8 )

  摘要:筑牢高校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工程,也是民族预科课程思政的突出特色。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合《口语表达与交流》课程教学实践,努力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共同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口语教学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重要论述,为全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规划出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的现实状况,对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干部。由此可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民族地区人才振兴的关键,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201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更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教育。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主要从《口语表达与交流》的角度展示其教学实践。

一、介绍民族英雄,颂扬民族精神。广西高校民族预科生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在《口语表达与交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口语表达方式,在做口语实践中引导学生讲好民族故事,提升他们的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如教师在讲授完《口头介绍》理论知识后,布置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搜索和寻找本民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等,利用口头介绍的方式介绍本民族英雄,分享和颂扬本民族精神。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壮族诗歌《莫一大王》就描绘了一个英雄形象:莫一大王的机智勇敢,敢于跟贪官污吏作斗争,为百姓除害,但其过人胆识引起国王恐慌,遭到奸臣的陷害,最后为保护乡民而牺牲。在口头介绍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时,开头可以引用当代社会诠释退役军人爱国之心的“若有战,召必回”引出表现瓦氏夫人忠贞勇毅、誓死维护祖国利益真实写照的名言“若有战,召必往,敢战能胜”,再介绍其身份及其在嘉靖年间率俍兵从广西田州顺右江而下,经邕江、西江抵梧州,又经广东佛山北上,翻大庾岭到江西赣州,转水路过南昌、湖口入安徽,一路跋山涉水数千里至浙江嘉兴抗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事实上,每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中,英雄人物形象均高大、意志坚定、不畏牺牲,是集体力量的象征。他们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斩妖除魔、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品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有力支撑。

二、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广西高校民族预科生绝大多数来自于百色、河池两个革命老区,在讲授完《解说》理论后,让学生回顾历史,围绕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英百色起义纪念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进行解说,突出“1925年,韦拔群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被委派为农运特派员,返回广西继续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9月韦拔群为培养广西农民运动骨干,在列宁岩洞内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招收右江和红水河地区12个县的农民运动骨干276人,传播马克思列主义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真理。276名农民运动骨干结业后,回到右江各地领导农民掀起了革命运动,燃起了革命的烈火,使广西右江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重要历史意义,强调“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对百色起义和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了解广西农民革命的根源,赓续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说明风俗习惯,共守乡规民约。千百年来,广西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形成了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风俗习惯,确保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苗族“议榔”是以地理关系为基础的村寨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是“议榔”合款大会,由榔头、款首主持会议,共商大事,制定款约,选举产生各种执事首领。“议榔”所产生的款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最大特点是维护财产私有在经济形态下以产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和维护地区安全,反对外来压迫。此类组织在解放后逐渐消失,但款约内容沿用至今。苗族大多居住于山区,靠山吃山的理念非常深厚,“榔规条约”中明确规定,寨与寨之间的山界及违规处罚;村民只准捡拾干柴,不准砍生柴烧;偷伐者必须严惩等。这种管理意识祖辈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依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侗族就有“六面阴六面阳”、“六面厚六面薄”、“六面上六面上”的规约,其内容包括从族规、族约到社会治安、民事、刑事、生产管理及封山育林、保护庄稼等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条款,对侗族社会有安定治乱、惩善扬恶、保障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宣传民族自制习惯,加强法治意识。中国的少数民族都经历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也有其独特的自治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等。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些习惯与观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少数民族习惯与观念管理范围较广、较细,更为明确,更加贴近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其约束力也更强,对国家机关制定民族地区法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环境保护。在口语表达与交流课堂上,让学生用宣传的方式介绍本民族相关风俗习惯、自治制度几个中管理观念,加强不同民族习惯、观念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民族预科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口语实践介绍了各民族风俗与习惯、民族英雄、红色根据地等,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52.

[2]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39-58.

[3]习近平 .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 回族研究,2019(4):5-7.

[4]人民日报评论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2020-09-01(9).

[5]万明钢,王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6-34.

     作者简介:朱晨(1973-)女,现为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民族预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