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3

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纪军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扎赉特旗 137600

摘要: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运用与农业竞争力密切相关,有必要探索分析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丰富农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与特点,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理论基础,在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方法策略,望对相关工作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农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引言:

当今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极为鲜明,其可充分整合农业发展各项要素,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效应,有助于显著提升农业竞争力。当前形势下,主管部门应立足农业产业的区域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农业产业化经营简述

1.1内涵

农业产业化即将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集中统一起来,实施系统性组织管理,通过集中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协作管理服务方式,构造基于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有机整体,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下,农业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等环节将实现高度衔接,一体化的生产处理管理系统将得以形成并发挥实际效能。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作为基本导向,以多元化经营为主要载体,旨在打造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利益链,保障其增值能力,共同抵御经营风险[1]

1.2特征

在农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现实特点极为鲜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整合特征,农业产业化需要由多方业务共同构造,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各类相关性较强的业务可实现高度整合,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二是强化管理特征,农业产业化需要转变管理方式,将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管理理念融入到产业体系全流程之中,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与利用价值;三是规模经营特征,农业产业化可依托规模化的土地资源和生产力资源等,实施市场化运作,实现规模效益。

1.3组织模式

1.3.1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部分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释放其在行业内的主体导向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与动力。专业市场具有特定的辐射范围,且可以超级市场的形式而存在,为广大农产品交易提供专门场所,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基本保障,降低交易风险,保障各方合法利益。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可显著拓宽商品流通渠道,整合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结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形成产业链优势。

1.3.2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其可实现与农民生产环节之间的高度融合衔接,将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延长利益联结链条,形成经济共同体,进而不断扩大规模建设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龙头企业为行业带动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明确约定多方权利和利益关系,将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力量与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整体性与规模性的经营优势,打造区域性农业产业品牌,符合当前高要求、高标准的农业竞争力提升需求[2]

1.3.3合作组织推动模式

合作组织推动模式即农民及农业专业协会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立足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对统一化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服务进行整体运作,在充分保障农民自身利益的同时,提升合作组织效益。合作组织推动模式具有相对开放性,农民可根据自我意愿等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合作组织。依托于合作组织推动模式的优势,农民可获取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等,且生产出的农产品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调配销售,并进行后续利润分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理论基础

2.1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

现代社会是细化分工与密切合作的社会,只有在统一化的社会分工与协作导向下,才能充分实现社会资源要素的高度整合,辅助扩大生产力。在实践中,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可分解为社会分工、特殊分工与个别分工等项目,且涵盖了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等两种主要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同样需要以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为指导,将该链条中的农户、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相关角色进行细化分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推动生产部门社会化与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社会分工愈细化,则彼此间的契合度就越高。

2.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的内涵在于生产或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被放大,且所消耗的经济要素将大幅降低。规模经济可细化分为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等两种类型,前者以某一经济组织为主要面向对象,通过整合既有资源要素及优化理顺彼此关系而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后者则需要以联合与布局等方式,在多个相关联经济组织之间建立关联,使规模报酬达到理想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规模经济理论可对产业规模进行纵向扩大与横向扩大,有效避免盲目性生产[3]

2.3交易费用理论

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产品与服务交易均会产生特定交易费用,这与经济成本的消耗量密切相关。交易费用理论自诞生至今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其内涵不断细化丰富,与其他相关基础的关联性愈发密切。在交易费用理论导向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可获取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提升交易针对性的重要工具,交易风险大大降低,加之规模化的交易又可降低不必要的交易费用损耗,符合交易双方的基本价值追求。

2.4比较效益理论

生产某种商品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比较即比较效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化,比较效益的受关注度显著提高,其有利于降低单位经济要素消耗价值,对商品生产形成明确导向。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理应渗透融合比较效益理论,用以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为,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市场信息的对称性,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更加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益提升。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农业产业化投入存在不足

充足的资金等要素投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的关键与基础所在,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实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投入,以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活力。纵观当前农业产业化投入实际,普遍存在着要素投入不足,部分部门狭隘地认为只要按照既定政策完成特定农业生产任务即可,无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额外要素,这种相对片面的认知束缚着农业产业化整体价值的提升。由于农业产业化投入不足,难以从宏观角度整合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源,家庭式经营模式根深蒂固,种养大户在产业化与规模化中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

3.2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不深入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与实践运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传统技术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产业化经营任务更具实现可能。实践表明,部分地区未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融合渗透信息化技术,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发掘等存在显著短板,且难以实现更高水平与更高质量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信息传输滞后,难以全面构造具有现代信息化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数据模拟无法实现,整体效率相对较低[4]

3.3农业产业体系不甚健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在于构建形成稳定的农业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尽管部分地区在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也成立了产业协会,但受限于农业产业体系条件,其与农户之间的关联性与交互性还远远不足,各项制度规范尚未能有效建立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相对突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例,由于区域性的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部分地区的加工链条相对较短,难以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势必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的优化提升。

3.4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正如前文所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价值作用不容忽视,应始终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拓展其辐射范围,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优势。实践表明,部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相对不足,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科研技术人才匮乏,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的整体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优势,无法释放带动作用。此外,龙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规范,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管理模式粗放陈旧,产品竞争力不强,且满足于小富即安,无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真正起到带动作用。

4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方法策略

4.1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增加产业投入

摒弃传统陈旧的思维认知,宏观审视与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的价值作用,牢固树立农业经济新形势下的新型发展观念,从主观意识层面形成价值观念导向。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要素投入,将农业产业作为强农工程,积极引进种养中的新技术与新品种,强化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充分迎合当前高要求的农业经济发展导向。由相关主管部门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农产品管理和技术指导,建设符合产业化经营要求的农业基础设施,并强化经费使用监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单位资金应用效率。金融部门同样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贷款扶持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等方式鼓励与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4.2深入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

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理念,搭建基于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加强农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硬件基础。提高农业种植户对信息化技术载体的应用熟练程度,引导其主动通过网络查询与检索自我所需的农业技术方法,密切与信息化环境的深度关联。基于已建成的网络信息平台,研发移动智能终端客户端,使广大农业种植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农业技术信息,提高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精准性。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设立市县-乡镇-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网络信息互联服务中心,密切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各构成单位的信息交互,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研发渠道

[5]

4.3加强扶持引导,建立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同时也是诸多农业资源要素得以充分融合衔接渗透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强大扶持与引导作用,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等方式,补齐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短板,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倡导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有效引入社会资金、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在壮大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发展新兴农业产业,确保大项目与好项目能够落实落地,实现与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高度融合。瞄准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及时通过财税手段等,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科技研发中心,为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条提供强大支撑。

4.4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实现其带动效能

龙头企业代表着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是探索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新路径的关键载体,只有在其带动作用下,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方可走得稳、走得远。一方面,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由相关部门通过财政、市场、税费等方面进行强力扶持,使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抵御市场经营风险,并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增强活力。另一方面,应引导龙头企业高效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市场覆盖范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最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特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提升应与本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关联,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深化对现代先进加工技术方法的运用,增强应对市场竞争能力。

4.5增强农业市场建设水平

从以往传统农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部分情况下存在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不相匹配等问题,农业市场建设水平不一而足,不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效性。因此,应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审视问题,主动增强农业市场建设水平,完善市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性政府的政策约束与导向作用,对农业市场进行及时调控。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种植户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开展农业技术科研项目合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强化其社会责任,发挥福射带动作用,引导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取得规模化与系统化效果。

4.6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服务体系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下,农民的基本素养面临着更高要求,应始终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育,使其能够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技能,在质量意识、协作意识与市场意识等层面有所提升,增强发家致富的意愿和能力。以职业学校、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制定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分产业、分层次地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的提升构造基础保障。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效益为先,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并探索组建以行业企业、运销大户、种养大户为主的产业协会,搞好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7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会形成显著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这为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应深入挖掘蕴藏于本地区的农业产业资源要素,通过深度整合形成品牌优势,拓展培育绿色农产品等现代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引导优秀品牌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销售体系,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建立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订单农业模式,引导行业品牌企业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进一步细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各方之间的利益协作关系。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价值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约化水平,保障农民收入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优势决定了其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状况出发,细化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标准,优化整合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各项资源要素,实施灵活多变的专业市场模式与龙头企业模式等,打造新时期新型农民,为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保驾护航,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何燕,宋连久,赵燃.藏东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0):243-252.

[2]李静.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新[J].农村科学实验,2021(17):67-68.

[3]陈凡,郭剑,栗欣如,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2):513-524.

[4]史月兰.农业集体规模经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J].广西社会科学,2003(2):79-81.

[5]阿荣塔娜.畜牧业"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J].兽医导刊(下旬刊),202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