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成灾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0
/ 2

地质灾害成灾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闫芳芳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 安徽省 安庆市 246003

摘要:我国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目前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有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由此推断,我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能会超过100万处,因此,尽可能全面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并提前主动管控,成为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基于此,对地质灾害成灾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灾特点;防灾减灾对策

引言

当前在资源过度开采、地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地质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想积极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地质环境治理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环境问题治理体系,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不断创新治理技术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地质问题,提升地质环境防治水平。

1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

1.1规模小但灾情严重

由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小规模的地质灾害往往也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分布广,规模小但损失往往严重,这给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2不可避免性

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地球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在地球运动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例如在2017年四川阿坝州沟寨沟发生7.0级地震,景区内道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诺日朗瀑布泥土垮塌,涓涓细流变成一股急流;二是人口、社会的发展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必定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全球变暖、碳中和等环境问题出现,地质灾害问题也在悄悄酝酿。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地质灾害有着不可避免的特点。作为人类,虽然不能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加强保护,降低损失。

1.3迹象不明显,早期识别难

通过分析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坡面泥石流发现,这些泥石流的爆发非常隐蔽,前期识别难度极大。一般认为,植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土持水,从而大大降低强降雨期间的地质灾害诱发几率。但大量的灾害事件表明,地质灾害发生与否与植被覆盖度并不相关。良好的植被覆盖,进一步增加了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难度。

2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山地丘陵地势占国土总面积的2/3,并且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滑坡、坍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正是因为这一现实情况的存在,国家尤为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着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现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直到2016年,我国完成近16000处隐患处勘察工作。就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而言,现今已经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在“十二五”期间,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投入,总资金约500亿元。针对群众安全问题,已经通过搬迁或治理的方式使其摆脱隐患。同时,不断完善应急方案,各地陆续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除此之外,应急专家队伍也在进一步扩大,相关专家多达两千余人。与2018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下降了50%以上。

3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3.1细化地质灾害的应急管控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管控需要国家和地方灾害管理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协同合作。国家在灾害应急管控中主要起到制定并实施应急管控战略措施以及促进其它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作用;地方灾害管理机构往往是地质灾害应急管控中的领导和协调焦点;非政府组织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活性和广泛的民间性、社会性等特点,往往在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中对政府灾害管理进行了有力补充;企业是地质灾害应急管控的资源与服务提供者,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在灾害应急管控中的财政负担;社区公众作为地质灾害的直接影响对象,在地质灾害的应急管控中应该成为主体,但我国目前有关社区灾害的风险管控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水平不平衡。综上所述,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管控措施目前还存在着政府部分负担较重、社区公众参与度不高等方面不足,今后需逐渐细化地质灾害的应急管控措施。

3.2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

要想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就应该加强对地质环境的数据监测。只有保障监测工作的严谨性,才能真正提升地质环境治理水平。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积极明确区域内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并且构建符合当地情况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做好合理化布局,同时还要优化对环境监测信息的分析和整合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要依赖完善的应急体系,还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对防治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和精力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利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对地质环境做出合理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针对那些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合理的预估,利用专业技术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发生地质灾害,降低风险性。

3.3全景影像地图技术

针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人口密集场所、重要基础设施,采用轻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搭载云台相机,在距离目标点60~120m的低空进行定点悬停,并获取目标区域全景照片,然后经过拼接合成、图像精修等处理,形成全景影像,最后经过信息标注、符号定义等处理,对全景影像中丰富的图载信息进行提取和表达,形成全景影像地图。全景影像服务为栅格数据服务,为了将全景数据进行深入应用,文中将全景影像中的图载信息矢量化为点、线、面等矢量要素,并对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注释说明,同时对影像中提取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主观分析得出解译结论。地灾信息标注是在具有虚拟空间透视关系的全景影像图上,对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内容进行主观判断分析,结合地质灾害点勘察报告等专业资料对其勾画边界、录入注记、要素分类、并文字注释该几何区域要表达的内容的过程,其中,要素分类按可视化样式可分为“危险区”“危岩区”“危岩带”“堆积体”等几大类,文字注释主要说明该几何区域所包含的危险情况等信息。

3.4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针对于灾害源区的持水固土,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发生与否与植被覆盖度并不相关。因此,在今后的生物措施优化之中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厘清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互馈的正负效应,也即生态措施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抑制或促进灾害发生;着重考虑植被物种的甄选,量化林地、草地、灌木针对不同岩土体的防控效果;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适当选取既能有效防控灾害,又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综上所述,对于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可建立如下的灾害综合防控体系。

3.5努力拓宽资金渠道

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对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要尽快开展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要积极通过财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多渠道争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拓宽资金渠道。

结束语

结合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和当前的防灾减灾对策,在今后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尤其要加强优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的超前判识体系、地质灾害的应急管控措施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展望[J].国土资源信息化,2020(06):50-54.

[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J].地质力学学报,2020,26(04):457-458.

[3]邓明荣.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J].冶金管理,2020(15):84-85.

[4]呼铁斌.浅谈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J].西部资源,2020(05):86-87+90.

[5].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J].云南农业,20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