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罗向华

(西安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

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Andrews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刘仁刚[4]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Kozma[8]编制《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共24个项目,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四个类别量表组成。

有一部分研究者从实时情绪感受的角度测评了主观幸福感。SteptoeDeaton等指出应从生活意义、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出发,科学全面的评估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在这三个维度中,情感体验评估的不是被测者以往的情绪体验,而是在短期内的情绪感受[9]

另一些学者根据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项目内容编制量表。Diener编制了《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此量表借鉴以往测量工具的长处,测评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而综合的评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较高信度。Fazio制定《总体幸福感量表》,此量表从生活满意感、健康情况、兴趣爱好等六个角度测量了个体的总体幸福感,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进入21世纪,在引进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开始结合本国实情编制了一些量表。刘仁刚等[10]重新修订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将此量表应用于医学领域,进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邢占军[11]制定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该量表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调查研究,是测评我国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测量工具。陈彤[12]制定了《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该测评量表以我国老年人群体特点为编制基础,具备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3.文献述评

国外学者较早期间概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对其结构及特征也进行了全面研究。国内大部分研究认同Diener的观点,根据现有研究,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目前认为主观幸福感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属于从情绪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生活满意度属于从整体上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未完全达成一致,学者们会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界定,故研究成果存在缺乏可比性、难以做出科学判定等问题。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情感平衡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等测评量表,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测量项目、评分细则进行了详细论述,但由于测评项目不够全面,所以不能系统、准确的测评个体主观幸福感。国内对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研究的开始时间较晚,但也研究出如《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等量表。总体来看,我国缺乏本土化主观幸福感的测评研究,鲜有科学、全面的本土化测评量表,现有量表的普遍性、实用性都有待提升。此外,国内外大多测评方法都采用问卷形式,被测评者心情、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测评结果,故很难准确测评出被测者本质的情绪感受和真正的思想感觉。今后的研究应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日常观察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Bradburn, Norman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61-270.

[2]Frank M. Andrews, Stephen B Withey.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6.

[3]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

[4]刘仁刚, 粪耀先.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 (3):191-194.

[5]佟月华.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4): 294-295.

[6]方黎明. 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J]. 汉江学术, 2014, 33(1): 5-11.

[7]邢占军, 黄立清.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 理论探讨, 2004, (1): 32-35.

[8]A Kozma, MJ Stones.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 found 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80, 35(6): 906-908.

[9]Andrew Steptoe, Angus Deaton, Arthur A Stone. Subjective Well-Being, Health, and Ageing[J]. Lancet, 2015, 385(68):640-648.

[10]刘仁刚, 龚耀先.《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试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2): 107-108.

[11]邢占军.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的编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6): 703-705.

[12]陈彤. 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 兰州学刊, 2009, (6):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