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

钟洪燕1,骆俊琳2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市万州区 404155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目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落后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通过回顾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历程、考察发展现状,聚焦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在供给质量、供给效率、供给主体、供给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从“质”“量”协同优化供给、“软”“硬”兼顾匹配需求、“内”“外”发力强化主体、“人”“财”共补夯实保障,四个路径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重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侧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效率,一定程度上忽视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时代发展需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着力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成为推进农业乡村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课题。

1.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情况概述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相适应,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从乡村改革创新迈出第一步,随后四十多年以来,乡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制度变迁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也进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统筹城乡发展过渡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重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至此,我国城乡发展实现了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巨大转变,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对策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乡村现代化的意见》,为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设定目标任务到“2025 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进而结合“十四五”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 2035 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为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水平设置了进度表,明确了参照规范。

第一,“质”和“量”作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应该明确相应的指标体系建设,构建起一系列可感知、可测度、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指标系统,整体规划,破解城乡二元困境;其次,在数量和总量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实现公共服务延伸到户,便捷获取,注重丰富供给内容和供给模式,满足更大范围和更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最后,注重质量的提升,利用新技术,创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探索“互联网 + 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共享平台,分享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例如“互联网 + 医疗健康”,搭建重庆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下互通,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中间扁平化”的思路,建立完善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第二,“软”“硬”兼顾,匹配需求。一方面,精准了解农民需求,调整重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和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各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充分结合时代要求和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转换,按需配置,因需制宜,精准发力,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效对接。另一方面,在精准匹配供给的基础上,注重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水平的提升,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备要结合人口密度、辐射范围、现代化水平等要求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在完善传统基础设施的同时,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WiFi 覆盖率、宽带网络建设等;同时,创新软件基础设施的应用,注重探索新科技、新技术在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中的作用。中央“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数字乡村战略的推动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加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朝着现代化、均等化、精细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第三,“内”“外”发力,强化主体。构建政府主导,市场、社会、乡村多方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强化供给主体结构,形成合力。传统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依赖政府作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式保障基础的公共服务需要,这是政府基本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通过慈善模式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帮助,而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应该是第三次分配的重点支持对象,有助于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丰富供给内容和形式;同时,融入市场参与竞争机制,政府把专业性的服务外包给市场,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使用,既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又丰富供给内容,保障供给效能;另外,特别要调动农民乡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自立能力,不能只被动地接受政府和社会的服务和帮助,应该结合乡村自身发展能力和个体化要求,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人”“财”共补,夯实保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政策层面,必须从人力、物力层面给予最根本的支持。一方面,拓展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国家应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力保障;支持第三次分配向乡村倾斜,丰富资金筹集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同时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规划和有效监督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情况,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拓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人力供给渠道,建立复合多样的人才支撑,提升服务队伍能力水平。人力资源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条件,要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专职化、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服务工作者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水平,实现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培养、补充,缩小人力缺口;加大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参与力度,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丰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主体构成;发挥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度,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摆脱等靠思维,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鼓励重庆农民加入服务队伍,汇集民众意愿,激发民众智慧。

结语

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协同推动下,要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兼顾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农民的现代化、多样化、层次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婵娟,尚虎平 .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过犹不及”诱致的逆向不均等[J].行政论坛 .2020.6.(162).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法规选编[J].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立项名称:《重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研究》,编号:2020sxxyj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