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生态学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张成飞

浙江伍道泰格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在现阶段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融入生态理念,有助于促进生态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进一步凸显自然元素,加大园林资源保护力度,逐步构建园林生态循环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风景园林建设项目设施的重要作用,其次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最后就生态学理论在现代风景园林工程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生态学理念;应用

引言

我国的风景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造园技术巧夺天工,在世界园林艺术范围内都很有名气。究其根本,就在于我国园林那自然的构图设计、灵巧的布局设计以及强大的文化融入,这些特点在如今的园林建筑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园林设计的践行者,我们不单单要善于学习古典园林的精湛指出,更要树立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技术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创造出优美的环境空间,供人们观赏、休闲、娱乐。在随处可见钢筋混凝土的现代都市中,构建绿色环保的空间,不仅有利于发展友好和谐的城市氛围,而且还能享受到回归自然的快乐。

1风景园林建设项目设施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城乡各界普通民众基本物质生活质量持续提升过程中,风景园林建设项目设施正在渐近性地成为契合满足各界社会公众基本性精神层面需求、文化层面需求,以及思想层面需求的关键性媒介,且还能参考我国各界民众提出的独特化追求和艺术审美品位,致力于为大众创造和提供数量更多的审美体验环境和艺术感知氛围。

2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2.1立意

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要追求令人记忆深刻的整体立意,更要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建筑功能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感动人心的目的。虽然我国拥有极大数量的园林亭台,但是这些亭台都独具一格,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几乎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个亭台。它们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比如花草、楼宇、溪水等合理配置,形成了独特的空间[5]。随着社会的进步,风景园林的设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色彩,但是也不能缺少古典特点,更不能直接复制古典园林,要做出一定的创新和优化,简单的复制只会降低其本身的吸引力和独特感。风景园林需要突出意境的产生和渲染,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因素。为了凸显风景园林人文特色,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最大化发挥自然环境的价值。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避暑山庄,其景观是由不同的设计、布局共同组合而成的。空间对称自由多变,使得整个园林各种景物各具特点,整体布局统一又多样。此外,风景园林设计者会通过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以达到景物随意,彰显设计具有创造性。

2.2多样化设计

风景园林建设中设计风格以及功能较单一,使得风景园林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设计时,在保证整体性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内容、功能模块融入其中,使风景园林的功能更加丰富,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目前,风景园林的功能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风景园林不仅是游客欣赏园林景观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健身,娱乐,交流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实现这些功能。可以设计单独的健身场地,在场地内设置健身器材,方便人们健身。对儿童而言,其更愿意玩耍,可以设置专门的儿童乐园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这样多样化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园林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3注重人文因素的使用

城市风景园林主要能够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不同城市所设计出的风景园林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每个城市的风景园林都是独特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风景园林时,务必要更广泛地掌握该城市的有关习俗和文化。只有将该城市的相关风俗和文化与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相互结合,才能使设计更为独特。将该城市的风俗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不仅可以在该市风景园林的独特性方面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还可以使得该市的人民更加高度地认同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城市风景园林。这也正好能够说明,当设计人员在对该市的风景园林进行建筑设计之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文因素。并且,人文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4互惠共生理论

互惠共生主要指特定物种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帮扶的方式,获得特定利益或目标的过程。通常指单一个体或群体从对方处获得生存利益的过程。生态学理论研究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如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微生物等。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植物与景观的科学配置,能够在丰富景观内容的前提下,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系统,使生态植物或微生物在景观经济的支持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如果生态植物与景观难以得到切实有效地融合,将导致园林出现生态稳定性不强、空间层次不足的问题,极大影响到现代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微观层面上,互惠共生理论强调动物与植物、植物与微生物、动物与微生物、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互惠共生。因此在植被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不同植被、动物的分布关系,使景观园林的生态多样性得到明显地提升。

2.5与时代发展同步

自然环境具有动态变化特点,不同的时代背景体现出的自然环境会有所不同,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理念,就要基于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同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积极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且设计风格要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保证风景园林设计效果能体现出新时期社会发展水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2.6人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体现人与景观的和谐关系,在保证景观艺术性与美观性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使两者能更好地融为一体。例如:道路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行走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保证道路设计能与周边景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道路成为景观绿色分割形成独立的空间,满足了观赏者独处需求;但是如果观赏者处于行动中时,若空间被分割,自然给人一种压抑感,视线被阻挡,反而使人心情不畅。所以空间划分应基于观赏者身心需求,同时结合景观空间布局,采用植物尺度营造空间深度,使观赏者感受到丰富的层次感,此时的空间效果更加理想。除此之外,高大树木、攀援植物同样也能塑造空间,如果植物高度为30~60cm,空间呈现是整体性的,景观连续的,即使观赏者坐在景观之内,视线依然不会被阻挡,透过植物可以看到此空间之外的其他风景。即便不存在实体遮挡空间,此时的空间依然也被划分开了;如果植物高度在0.9~1.7m及以上时,观赏者视线会被完全遮挡,空间更具私密性,换言之,植物越高,空间的围合感便会越强。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公园植物景观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应的空间划分方法,在合理组织空间的同时,既要充分考虑植物形态、色彩、质感,还要重视植物本身的空间分割。

3生态学理论在现代风景园林工程中的运用

3.1风景园林与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是我们周围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状态,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互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居民不仅能满足日常娱乐生活需求,还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中,环境是其必要的组成元素,也是使地球适合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风景园林绿化是直接和间接为人类带来各种好处的来源。在我国广州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类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研究建议应该强烈建议将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结构的支柱,因为它们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并保护人类生命健康。风景园林和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还能保护物种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城市植被不但能够提供清洁的空气、降低气温,还可以有利于生态圈平衡发展以及美化环境。城市路边的绿色植被能够过滤空气、遮挡强烈地紫外线、提供社会互动和调节当地气温。这些功能对于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法国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城市绿化(27.8%)每年从大气中过滤出PM10(7%)和88吨的总污染物。虽然,风景园林不能够为大气污染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可以维持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平衡绿化空间和人力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城市环境的目标。葡萄牙的一项研究指出,对城市绿化进行适当管理可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风景园林是城市文明建设、生态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中低纬度的城市中,热岛效应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除了在源头控制热岛效应外,城市绿化被公认为降低热岛效应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此外,还有研究还指出,平均每50平方米的植被覆盖面积可以减少0.2摄氏度的气温。这些研究都表明,风景园林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并且提高地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2实现园林生态可持续

在设计人员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的人性化设计时,同样应该对园林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具体有以下两方面需要设计人员注意:首先,设计人员应增强对城市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建筑景观、雕像、道路线形等等方面的整体布局。这样能够使城市风景园林的整体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也能够较好地凸显出设计人员所秉承的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其次,若设计人员想要使所设计出来的城市风景园林更具有特色,则应该在设计其中的景观时就将该城市的主要特色融合进去。站在设计效果的角度来说,将该城市的主要特色融入景观中,能够使城市风景园林的文化气息得以提高。而这也会使人们在观赏城市风景园林时,真正地感受到亲切感,也能使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人文性更加得以凸显。除此以外,人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设计人员对城市风景园林进行规划时,应将不同人群的实际要求与需求也充分地融合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更加健康,也才能保证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性以及适用性。

3.3关注生态种植

基于生态理念设计风景园林,要在植物选择过程中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所选物种要具有性能互补特点,同时要考虑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在城市精神面貌和生态植物种植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并结合城市发展逐步调整植物布局。对此,要求设计人员充分掌握不同植物所具有的生长习性,注意合理搭配。在制定植物配置方案环节,要对区域内地理环境以及植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主要选择和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宜的物种。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植物的类别,比如要考虑植物生长习性是否符合区域生长需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后期管理维护成本等,由此作出整体性规划。园林规划期间,还要注意所选物种应具有良好的再生性,以合理减少后续维护成本,并且所选物种要和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宜。在园林绿植搭配设计环节,要多样化地选择植物类型,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层面需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环节,还要求设计人员了解不同植物对气候、温度等条件的喜好,关注维护自然资源的平衡,主要选择本土植物,辅以应用外来物种,体现资源的科学分配。比如在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建设中,要基于设计需求合理控制成本,并关注提升物种成活率,优先选用本土作物。

3.4风景园林与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是人类可以在社会中和平共处并有发展机会的一种状态。它的特点是通过避免社区生活中的冲突来平等获取基本需求和服务。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在这种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社会孤立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城市风景园林通过提供理想的社交互动平台来增强社会福祉。在城市绿色空间中度过的最大时间被认为是获得最大社会健康的基本要素。通过消除城市公园平台上的社会隔离,人们可以从风景园林中获取最大利益。在伊朗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接触绿色空间的时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呈正比。此外,城市公园的娱乐活动为社会互动提供了机会,并创造了更好的社会凝聚力。苏格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风景园林通过提供全年活动的机会,减少了社会孤立感,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心理焦虑。总之,城市风景园林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影响。在功能上,不仅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作用,可以改善社区关系,增强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建设的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载体。

3.5细部设计

在保证整体性的情况下,应更加关注园林的细部设计,使景观能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例如: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地形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避免出现过于突兀的设计。亭台楼阁在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普通的建筑结构会破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性,将埋入式建筑结构引入其中,可以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景观,减少建筑的突兀性,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中。如:在植被设计时,要尽量利用当地的植被资源,避免破坏原有植被资源,更好地体现本地的特色。

3.6关注生态修复

以往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以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此类破坏具有不可逆性,并由此造成很多稀有植物灭绝。所以,基于生态理念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并致力于恢复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为城市居民营造—个优美、自然的居住环境。比如在设计湿地公园风景园林期间,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水体径流量和水体洁净度,由此提升风景园林设计效果。此外,在植物造景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合理规划草木、乔木以及灌木等群落结构,以尽量提升叶面积指数,并通过这一设计打造完整的地貌地形格局,甚至可有机地复原荒废区域,进一步凸显自然元素。

结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过程中展开引入融合运用,能够确保实际获取的风景园林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更具多元化特点的生态学特性,提升风景园林景观实际具备的艺术性表现氛围,发挥彰显出其程度充分的生态保护作用。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内,针对生态学思想理念的引入运用,能够支持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在逐渐还原自然生态环境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观感,最终助力我国现代化风景园林建设事业长期维持健康稳定有序的历史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张文隽.生态学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1):106-108.

[2]刘杉,李萌,张凯惠.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要点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65-66.

[3]林蔚.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21,44(08):109-110.

[4]段淑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1(06):134-136.

[5]任晓慧.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18):76-77.

[6]胡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应用探究[J].安徽建筑,2020,27(07):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