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素质

熊章程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邮编:430000

[摘要]:在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为了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素质极为重要。文章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课程思政素质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呼吁专业课教师切实加强自身素质,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更好同向而行,从而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效果如何,专业课教师肩负着主要责任。作为高校课堂的主导者,能否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专业课教师的素质是重要因素。

一、专业课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2]]他对教师提出了要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坚定信念的要求。高校一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视,十八来以来,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学生违纪违法时有发生,无心钻研学问,沉溺于金钱与权利也不是偶然现象。要使高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每一块专业课“责任田”都需要高度重视,每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优势。学生对生硬“灌输”有抵触十分正常,如“如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重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人才的储备和后备军的培养是在大国博弈中重要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的,特别是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关键历史时期,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知识素质和课程思政素质,三大素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政治素质摆首位,这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教师要是没有先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就很难教育出有坚定信念和拥有正确思想理论的学生。教师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凝聚在党的周围,指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铸魂育人作用,就要把思想政治上受教育摆在首位。[[3]]思想政治素质包括爱国情怀、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四个方面。

第一、正确而理性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爱国的,只有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师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更是由情感引发的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要以为崇高的使命担当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

第二、优良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政治素养又包括扎实的政治理论,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思维和笃定的政治行为。扎实的政治理论就要求教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高度理解和认同。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要站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敏锐的政治思维就是能通过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其本质,对社会问题能有鞭辟入里的思考。笃定的政治行为就是要作为一名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大潮中既紧跟时代步伐又要保持头脑清醒,不随波逐流。对于正确的事情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对于身边的歪风邪气,要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第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理想信念并无高低之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每位老师都要坚信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祖国的建设,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有定力,有坚守。[[4]]老师应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抱负。对于整个国家教育大业,一位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可能比较微小,但是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国家教育事业产生质变。

第四,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要求是由教师本质决定的,我们的教师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要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这才有说服力。其次,教师要有“蜡烛”“粉笔”的奉献精神,教师是最高尚的职业,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最后,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和关爱教育对象。一名优秀教师,要把教育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来做,有了远大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教育对象是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不要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管不顾甚至另眼相待,每个人的优势不同,以后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专业知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质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要比以往轻松很多,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当学生发现专业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教师需要有清晰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做一位让学生尊重和信任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专业认同和前沿的专业视野。

第一、扎实的理论知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主体,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课知识是专业课教师立足的基础,学生可以接受教师严厉,也能理解教师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可以对教师的口头禅津津乐道,甚至会觉得这些特点会让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更“有味”,但是学生不会钦佩一位“肚子里没货”的教师,更不会原谅不学无术,旨在学校混日子的教师。若是作为教师,对于所教授的课程不甚了解,那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可能使原本对课程、专业有着憧憬的学生失去其兴趣。除此之外,优秀的教师还需要具备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艺术,具有广博的见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

第二、高度的专业认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爱国者讲爱国。”同样,专业课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高度认同。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明白专业成果的重要意义,才能专心投入到专业的研究和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教师自己都不相信,学生更是难以信服。思政课教师就一定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物理课教师就要清楚物理对人类的进步作用,清楚攻克物理难题对国家甚至人类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就要明白“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要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体育课教师就要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教学理念,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对本专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在教学时才会富有激情,才能在课堂上感染学生。

第三、前沿的专业视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刻关注专业的前沿问题十分重要。关注前沿问题,给学生们讲前沿问题,不仅是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是帮学生形成追求卓越,“舍我其谁”和攻坚克难的精神。讲前沿问题、讲当代现实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研究,从专业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拥有前沿的专业视野,讲前沿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也会让学生钦佩教师广博的见识,从而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课程思政素质。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学者对运用高校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尽管对于“课程思政”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但是其基本内涵不离其宗,即以所有课程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使教育对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质的培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课程思政素质具体包括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能力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

第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首先要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专业课的同时,还充当思想政治课老师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课程思政理论基础源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要求专业课教师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能够领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拥有分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来开展育人工作,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达到育人效果。

第二、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能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属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服从于学科建设,服务于学科育人,共同打造学科育人共同体。[[6]]能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必要前提。若是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但是无法挖掘专业中可用的思政元素,也不能顺利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只有对本专业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科学逻辑,从而敏锐地察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存在。

第三、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如何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与本专业知识的教学有机融合,也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7]]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融合”是重点。在融合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例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学习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等课程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两弹一星”精神进行教学,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核电厂系统及设备、核电厂运行与维护等课程时,可以联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来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讨论“日本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的处理态度与方法”来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专业课教师要具备这样融合能力,要是仅仅只是在专业课堂对思政资源生搬硬套、胡乱堆砌,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反作用。

三、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培养路径

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永享其成。其素质需要长期系统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专业课教师长期开展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本身的刻苦钻研和院校专业的大力支持。

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知识素质和课程思政素质都需要其有足够的动力去驱动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信息时代学生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比以往要多出成百上千倍,以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不对称来吸引学生,但是现在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必须要对热点事件和专业相关紧密的最新事件有着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学生提问和探讨中站稳阵脚,彰显先生本色。

对于院校而言,各类院校和专业都应该根据类专业特点,类型定位,有重点的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各类院校和专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要立足院校特色,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系统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院校还要组织培养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先锋队伍,群策群力共同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集总之所长,形成“1+1>2”的良好局面。

教书育人是一份良心活,也是一份技术活,在信息爆炸,知识高速迭新的时代,教师既要“有心”,还要“有力”。高校教师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本领,以期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N]. 人民日报,2011-4-20.

[3]骆郁廷.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85-90.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9-11.

[5]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6]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28-132.

[] 张德福,路晓鸽,李铭娜,王文福.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科教师素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2):128-131.

作者信息:熊章程,男(1996.10.7—),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N]. 人民日报,2011-4-20.

[[3]] 骆郁廷.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85-90.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9-11.

[[5]]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6]]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28-132.

[[7]] 张德福,路晓鸽,李铭娜,王文福.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科教师素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