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张家口市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微更新视角下张家口市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柴子涵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城市规划年会中提到的存量规划这一理念开始,城市逐渐转型,此理念和城市双修理念下,强调塑造城市特有风貌,即保护历史文化。寻找城市中留存的遗迹进行城市的修补,文脉的修复,摒弃大拆大建的规划模式,采用微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章主要以保护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为主线,对张家口市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更新研究,在坚持文脉延续与修复原则,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思考,求得利益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为城市中的人群考虑如何保留乡土文,以及如何展示城市风貌,更好的重塑街区风貌和公共空间

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张家口市大境门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980年代我国建名城制度以来,街区保护制度逐步完善街区作为名城体系中的关键层次。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推进,对于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加关注从而深化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由于现如今的追求利益化、市场化,对城市中现存历史遗迹遗忘与损坏,此规划为张家口市留存的一条历史古迹街区。规划主要从文化特色、建筑肌理、生态环境、功能分化和弹性管控方面出发运用城市双修和韧性城市(弹性城市)理念完善恢复街区活力,健康发展。

2历史街区现状条件分析

2.1区位分析

张家口市,又称“张恒”,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该城市汇集了13个县的文化特色,地域风情,是一座拥有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怀的“乡”域。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张家口市北侧,距离市中心约4公里,总面积约为18.4公顷,临近清水河北路与东河套街交叉口处,南侧环绕北外环,可见交通十分便利(如图1-1所示)。

2.2街区现状

优势条件: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交通便利,依山靠河,自然景观良好,优势的景观发展基础;相邻的道路连通性与可达性好,距离城市中心区不远,道路发展条件具有优势;周边的民风淳朴,村民的聚集度高,朴实传统的风貌有留存迹象。

劣势条件:大境门随犹存部分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内部街景处于利益化与市场化的趋势,人为的破坏性较为严重,街区整体用于旅游的路线与功能混杂,其中的特色不具有当地的文化内涵,同时建筑破损与单一化使得街道没有活力,以及街道的公共服务设施短缺,街面不够整洁严重影响历史街区的视觉效果(如图1-2所示)。

3微更新理念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应用

3.1微更新理念

通过对街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街区功能再生、历史文化脉络延续、生态环境的修复、弹性管控四个方面进行更新,达到汇集地域文化,改建街区风貌,凸显出具有张家口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景点(如图1-1所示)。

街区功能再生。针对已有功能的配置,完善街区内部缺失的功能,增加休闲区和民宿区,功能分区合理划分文化展示区、特色小吃区、商业购物区、民俗休息区、中心广场区,对街区整体空间结构重构,恢复街区的活力。

历史文化脉络延续。在已有的街区文化中,融入张家口市13个县各有的地域文化,激发规划用地的灵活性,历史特色的延续与传承,通过建筑单体的多功能复合,周边地形的触媒带动使得该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地域风貌与人文情怀。

生态环境的修复。根据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破碎问题针对处理,在服务半径内设置相应的垃圾回收处,尤其在活动区密集的区域,保证街区的整体街面洁净舒适。

弹性管控。参照遵循国家省市的规划标准,对街区的保护范围、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历史街区建筑限高等严格控制,规划弹性发展,保证街区整体的风貌效果的生成。

3.2街区功能再生

根据现状街区功能分区混杂,功能缺少,故将张家口市13县的历史文脉重塑,将功能进行再划分,主要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文化展示区、商业购物区、特色餐饮区、民俗休息区和中心广场区。

3.3历史文脉再生

历史文化街区以历史为主要线索,进行历史文脉寻找,挖掘文化元素,由当地的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外,联动周边,民风民俗也是一种传承,也是体现历史风貌的一种方式。张家口节假日所具有的文化习俗,扭秧歌、戏剧表演、烤笼火、打树花等娱乐项目的保护与维持,也是一种地域特色的传承与体现。

除此之外,建筑与街道空间合理配合,街区空间视线通廊与建筑高度想契合,将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集体记忆”表现出来,并在个人的记忆里呈现出来,结合城市剖面设计,构建良好历史文化街道的天际线,突出街区固有的历史风韵与人文情调,唤醒城市中所缺少的文化记忆。

3.4生态环境修复

由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自然条件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致使环境受到破坏,故此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增强历史文化街区街面整洁度,通过人工修复,恢复街道容貌。同时结合周边用地,自然生态条件,建设生态视觉效果,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街道内部借助山水,在街道十字口形成小型绿地广场,结合建筑的转角空间,入口空间增设微型绿地空间,通过点状、带状结合,串联形成连续的绿地景观,形成良好的街区生态环境。

3.5建筑肌理构建

针对现状建筑的质量,通过建筑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将街区内部破坏性小、整体结构完整、质量完好的建筑,予以一定的保留;二类建筑进行改建,保留有效相对完整部分,采用叠加、咬合、连接、加窗形式,根据相关功能,重新改造建筑的肌理,呈现出新的特色;三类建筑则予以拆除,因为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与整体街区的风貌有出处,故拆除,搭建新的建筑形式,如悬山式、硬山式、歇山式等;针对闲置用地则进行重新利用,将规划范围内东侧空地进行建设,新建设的建筑与功能融合,建筑的走势起到引领行人的步行趋势。

3.6弹性管理引导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政府的硬性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体制制度,加以力度管理,防止破坏与损坏,增加修补的反复性。

开发商以利益化为主,为了增加用地的持久效益,减少环境以及建筑的破坏后维修的费用,开发商参与保护管理,增设相关定期维护修建,提高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街区的修建与保护是为了打造一个和谐美丽、美丽人居的街道,人的因素极为重要,只有人追求街区的完整性,才会提高街区的整体稳定发展。

4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之一,它的发展对于城市文脉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提供一种从文脉主义出发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通过对街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街区功能再生、历史文化脉络延续、生态环境的修复、弹性管控四个方面进行更新,达到汇集地域文化,改建街区风貌,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景点,最终实现历史街区文脉的延续以及活力的激发。

参考文献:

[1]蔡晓亚.洛阳大型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特色及应用研究[D].沈阳 : 沈阳建筑大学,2018.

[2]方茂青,黄向阳.基于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营造研究——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2):127-128.

[3]刘惠,张鹰,吴军和,.基于显性文脉特征要素提取分析法的传统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连城水南、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