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

朱仕诚

甘肃国图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4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过度消耗以及气候变暖、碳排放超标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城市成为众多城市发展和追求的目标。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低碳能源开发、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当前,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也融入了城市规划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走上了低碳城市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

引言

非正规城市绿地主要指用地性质非“绿地”,但却具备绿地表征并实际承担绿地部分职能的城市土地,其概念产生源于对城市模糊性、边缘性绿化空间的关注。非正规城市绿地体量小、环境适应性强,能在高密度环境下将绿地服务延展到正规城市绿地无法企及的区域,有效提升绿地服务可达性和公平性。加之它通常形式灵活且建设管护成本较低,使其在高密度城市中具有较高发展潜力。

1概念内涵

正规城市绿地通常拥有专门独立的绿化用地,并由政府统筹规划、投资建设和维护管理,对应于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G绿地与广场用地”。而“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的“非正规性”认定主要涵盖用地性质的“非绿地化”、实际职能“绿地化”及管理维护“松散化”3个层面。其中,用地性质“非绿地化”指它在规划中的预设用地性质并非“绿地”;实际职能“绿地化”指它在实质上发挥着城市绿地相关职能;管理维护“松散化”指它用地上的活动和各类要素管护相对正规城市绿地宽松,且不受到用地权利人过多的限制。在该基本共识下,不同学者对“非正规城市绿地”的概念范畴界定仍有差异,最显著的分歧存在于对管护“松散化”程度、公共性及空间范畴的认定上。将“非正规城市绿地”定义为一种“准公共绿地”,并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范畴锁定在有“人工强烈干预”的建成环境范畴下,同时将具有“无管护自生植被”作为判定“非正规城市绿地”的核心标准之一。该界定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条件认定较严苛,可视为狭义的界定模式。而认非正规城市绿地”既包含“公共性”开放绿地也包含私人庭园及住区绿化等“非公共性”封闭绿地,而要素空间范畴可拓展至自然环境中的农田、保护地等区域,并认为管理维护“松散化”仅存在于使用管理上,即不强调“无管护自生植被”这一特质。该界定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条件认定相对宽松,可视为广义的界定模式。

2城市绿地系统的现实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居住区、公园还是城市绿化带都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对市域及周边环境气候起到影响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其赏心悦目的美学效果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需求,其绿色宜居的实用效果也可以增加城市客厅功能;其山水绿地格局更是城乡间的重要交互纽带,使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绿地系统还为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中所需的休闲、交流、避难场所。同时绿地系统通过其重要元素绿植水系等起到了蓄水作用,降低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总而言之,城市绿地系统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系统,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有助于增强社会交流,提高社会安全友好度,助推海绵城市发展。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3.1加强工作模式的改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调动各项资源,助力工作的落实。其中自然资源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重视自然资源部统筹其他部门信息的工作价值。不同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前期针对城市周边生态资源的调研工作,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方向科学制定相关规划。规划重点,应集中于城市自然环境或有关自然资源,在利用的同时不能对自然资源形成较强的破坏。设计人也应深入了解和明确不同城市、不同政府部门的特点和职能,量身订制符合不同城市需求且具有可实际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3.2加强规划与管控思维间的传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城市绿色空间布局的上位指导,同时也需要对城市实际建设起到良好的管控、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从规划到管控思维间的传导效能。原始的规划与政策间由于施行阶段不同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等,没有对不同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输出,造成了信息传导失灵,形成“一刀切”的问题。由于山地城市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不应从单一绿色空间平面入手进行把控,而应建立动态更新的“规划—政策—管控”传导机制,区分不同地形要素与现状建设程度进行分类别管控,推进政策多元化与针对性。借助由3S技术建立的城市智慧管理系统,把握城市区域施行程度并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性地推行政策施行,对每一个阶段建立反馈调整制度,对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迅速调控。通过参数化手段,科学地认知现场环境,细化城市山地空间落点与结构,完成规划与实施间点、线、面多方面的管控对位,分级分点构建从规划到管控的结构性衔接。

3.3形成嵌入式、组团化的城绿交融布局空间

在“十五分钟”的生活圈居住区层面上,形成嵌入式、组团化的城绿交融布局空间。以大跨度的生态廊道优化功能片区的空间布局,以大规模的自然绿化山体组织空间布局,以丰富多样的绿巷、慢道连接功能板块,促进了公园形态与都市建筑的相融,同时也将自然田野、农耕景观积极带入了都市,形成城乡联通的生态通廊。首先加强引绿入城,以确定辖区中生态资源、生态景观等要素较好的范围,同时加强内在绿地系统与外在生态空间之间的联系;然后,完善引水入城,以江、河、湖水为主要载体,提高片区防汛排涝能力与水网功能的有效衔接,净化美化水体周边环境,并串联居民的生活、游憩娱乐休闲等,城、绿、水环境相互融合;最后,完善引风入城,形成片区全方位、多层级的风道系统,以提高城市大气循环能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体感舒适度。

3.4深入城乡发展,以人为本进行绿地规划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是,在城市范围内系统的规划如果没有相关数据支持,则会在短期内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基于此,在最大程度开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基础上,也应该避免焚林而猎,防止对城市环境产生较强破坏,影响到后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带来的积极作用,。其次,应当充分明确生态控制线。为了维持城市正常发展,保障人们生活空间不受影响,绿地系统的规划工作一定不能牺牲生态红线。同时也应考虑在生态控制线基础上预留生态发展空间。生态控制线确定的依据和城市周边农业农田情况、城镇开发边界以及生态系统等息息相关,只有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才能令城市绿地系统发挥出重要作用。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已然成为城市品牌的新高标。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城市也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视域下的城市规划也展现出了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镱妮,程昊,孟祥彬,朱海雄,唐艳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系统专规划转型策略[J].规划师,2020,36(22):32-39.

[2].莫斯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演进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下册).,2020:571.

[3].基于视觉景观的公园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下册).,2020:524.

[4]郭一琳.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J].城市住宅,2020,27(10):125-126.

[5]周海波,郭行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趋势[J].中国园林,2020,36(0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