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论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

方远红    ,陈佩

汉滨区村镇建设与建筑节能事务所,   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现如今,农村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实现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从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对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分别从转变村民主体思想、完善相关的设施以及构建完备专业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来发力,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振兴

引言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乡村居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以政府部门为主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主要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资源、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为国家实现文化资源公共性配置的政策实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因价值符号的嵌入在改善乡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乡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动取向和精神寄托具有内生影响。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多被视作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内嵌于其身的治理效能鲜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得到充分挖掘。现代性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逐渐解体,而现代文化价值元素还未生成。乡村社会秩序的解构、乡民精神家园的松散、乡村集体行动的低效随之出现,这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振兴发展。新时代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对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自觉回应,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的理性应对。因此,积极释放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然效能,对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社会“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1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心”,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之一,其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和精神支撑。农村的文明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之一。乡村文明建设要依托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例如,建设乡村文明实践站、乡村图书馆、村史馆等文化设施,不仅可以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同时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因此,应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支持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文艺作品创作,创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乡村振兴的文化作品。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文化设施“活”起来,让村民体验个性化、现代化的文化服务。简言之,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文明基础。

2论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

2.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供给质量

标准化和均等化是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提升政府保障标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从“量”的保障转变到“质”的全面有效提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加强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留守儿童、妇女、少数民族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二是提升设施建设标准。要推动“硬设施”和“软服务”建设标准同步提升,大力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网络化全覆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乡村影院”“文化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场所。三是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标准。要合理延长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鼓励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延时开放”和“夜间开放”。推动高质量文艺演出不断下沉,让“文化下乡”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供给机制,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提升考核评估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的常态化机制,切忌采取“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的农村地区分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提升基层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重视人才,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

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设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适当增加相应的工资待遇与农村补助,鼓励在外务工的、经商的以及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从事公共文化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有人情味的人才引进机制。比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务工人员回乡学习传统技艺,并且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在榜样的力量和就业机会的作用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归乡发展。其次,发挥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定时开展交流学习、院校学习等。不定时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深入农村进行短期培训和现场指导,以此提高服务人员的水平。最后,充分利用当地“新乡贤”的作用。“新乡贤是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具备较高道德认知水平,能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推动农村新发展的新群体。”“新乡贤”一般是指退休的教师、退休的干部、道德模范等群体,他们充满厚重的乡土情怀,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家乡建设付出力量。他们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他们的号召下,农民们能获得天然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村民们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此外,他们当中大多数是退休教师、干部以及文化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才能,能够协助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能够帮助当地的农民展开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活动。

2.3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对乡村社会的文化样态进行形塑,还要对乡村社会的实际运转进行价值铸魂。鉴于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旨向偏离,首先必须破除城乡分治思维下对乡土文化的歧视,转变用城市文化覆盖乡村文化的行动惯性,从乡村内生文化重塑入手,进一步扩展文化服务种类,增强设施应用质效,充分利用乡村两级组织嵌入村落共同体之特点,赋予其相应的责权来有效加强内生文化资源的内涵萃取、价值提炼和综合保护,塑造与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民实际需求具有价值共振的地方性、个性化的文化标签,让乡民在文化服务享用中建立对地方文化的价值自觉和发展自信。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引流与辐射作用,在中层设计和具体实施上,借助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拓宽社会主流价值的地方性阐释,在乡民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和公共参与中嵌入现代文化符号,例如,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场馆、加大对村庄草根模范的宣传力度、增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电影和书籍等,加快推进村庄内外价值导向的融合,建构乡民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认同,为乡村治理提供真正的智力支撑。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农村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有创造性的变化,只有正确地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生态文明,2020(5):6-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