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唤醒”使命的三个维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唤醒”使命的三个维度

鲍国政

上海开放大学静安分校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摘  要:本文基于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思政工程与立德树人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教育学理论脉络源流的树立,分析了其中的唤醒概念,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唤醒使命在于人的能力”“公民意识”“自由发展三个维度,希望以此作为引导成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成人高校   课程思政   唤醒  维度

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非思政类课程必须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能体现思政教育的效应。教育是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经过社会化而让人获得发展的必需手段,通过教育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这是教育最初的功能,也是至今仍然不可或缺的功能。教育“唤醒”虽然是近现代哲学思想的产物,但也是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成果。

一、教育“唤醒”的由来

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特别是关于国家实施的公共教育,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城邦应该由良善的公民组成,而公民是需要教育的。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实际上是单向度的奢侈品,公共教育也只是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对于有闲阶层,教育才是体现学习者“学而时习之”的自主学习状态,但是这样的修身教育毕竟只是适合那些作为“小众”的“贤人”“哲学王”和“修道者”,所以不能为每个人所需要、所能拥有。

到了近代,追求个体的独立解放成为时代潮流,思想家们主张独立思考、科学钻研,希望摆脱专制强权的蒙蔽而追求“自然教育”,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过,在工业革命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要解决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公共教育的主流却是技能培训,并没有体现出普遍个性自由的学习特征。当人类进入了现当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早发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生活方式选择、有了更多的闲暇,于是希望教育的功能更加个性化,斯普朗格、雅思贝尔斯等人提出了“唤醒”的概念。表面上看,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似乎立场不同、观点各异,但是,如果梳理脉络,我们不妨把这看成是人类对于教育功能的认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延至今日,便是对人自身的“唤醒”,必须承认,在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有时对于学习者并不是必需的,可能是他们获得文凭、或者希求获得某种能力的一个渠道,因此,教育教学可能会超越专业课程本身,凝练到“能力发展”这一层面。这时,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中的灵魂和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1]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别需要“唤醒”

成人高校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同样也需要实施“课程思政”。基于成人教育的地位、成人学习者的特质,成人高校“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应该精准地体现在“教育唤醒”的过程中。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是某种“另类”的高等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和思想素养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普遍的特征有: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学习目的大多数过于功利,对成人高校的归属感较低,集体意识淡薄。近年来成人高校的学生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新特征, 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或尚未就业的中专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增加,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增加了成人高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的难度。

产生这些“病灶”的原因在于:多数成人学员在义务教育阶段,某些必备的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依然处于潜在的“混沌”状态。课程思政为所有的专业课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使命:培养学习者的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引导学习者将求真、求善、求美融合起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兼有智慧和德性的人。

那么,谁来唤醒教育对象?当然应该是教师。但是,唤醒不是救世主式的训导,教师同样存在着需要被唤醒的可能。雅思贝尔斯提出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精神性交往”的过程:师生间的自由交往处于一种平等关系,不存在权威和中心;伴随着整体精神的成长,人的知、情、意也实现了统一发展;这个交往过程也是两端的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现代西方进阶版本的解说吗?当师生双方在平等、参与的协商的过程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2] 现代教育理论下的教师与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交往理论关于师生关系的分析,和社会学领域的“共生发展”理论颇有相通之处,值得借鉴。如果把交往理论看作是一种方法论,则它是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所使用的。这一点,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比其他教育领域更为迫切和明显。

三、课程思政“唤醒”的三个维度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是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方式创新,其特色在于将品德教育融于知识教育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基于前述关于成人高校学生的特点,课程思政要发挥“唤醒”功能,需要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唤醒人的能力。包含认识知识价值的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人类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是建立在知识更新的基础上的,这需要人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唤醒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求知的欲望。人们的求知欲形成知识的积累,进而形成知识之间的关联逻辑,促进人们对思维能力,改善人们的实践能力。这些能力之中,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它包含关于知识的认知方法、关于认识思维逻辑的方法体系。事实上,早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更是将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归结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3]

第二个维度是唤醒人公民意识。在文艺复兴之前,公共教育的世界性主流是单向度的“教化”。“唤醒”完全是近代思想革命的产物,是专制王权的对立物。现代教育的“唤醒”方法包含着公民教育:从洛克到卢梭到皮亚杰,都把人的社会化作为公共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其中也包括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是塑造国家意识的前提,公民意味着权利、公德、勇气等品格。卢梭、孟德斯鸠、潘恩都充分论证了现代国家的教育应该有启蒙国民的责任,启蒙国民成为热爱祖国(country,nation)而敢于监督国家(state)的公民。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说过:“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4]可见课程思政从来就是国家公共教育产品的必备储存,区别只是在于教育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

第三个维度是唤醒人的自由主体意识。这是超越了时代与国家两个轴线的维度,体现的是更高历史阶段、更具有隽永意义的教育价值。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和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对此进行集大成式的研究、论证。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根”在于人的良心的唤醒,这也是个体的人能够遵守公共伦理的源泉——这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相互通透之妙。斯普朗格将个性解放、心灵陶冶作为人的自由主体意识的两个重要表现。雅思贝尔斯则用“全人”(也就是“有教养的人”)来表达了他对唤醒了的“自由人”的解释,他批判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分科”思想(实际上,“分科”是工业革命的必然产物),主张“全人”教育是基于人的整个生命的、全民之间的、培养整全精神的教育。

当人们把握了教育“唤醒”使命的本质及其三个维度,就会更加精准地领会“三全育人”的内涵,更加切实地用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成人高校学生学会科学思考、理性行动。

    【项目来源】本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2021年度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成人高校人文素质通识课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049Y。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2] 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7-8.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9:96

[4]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