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硬党支部建设中党员作用的发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论过硬党支部建设中党员作用的发挥

张海燕 ,扈军建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过硬党支部建设以思想政治过硬、组织建设过硬、党员队伍过硬、党内生活过硬、作用发挥过硬、条件保障过硬为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激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创新活力,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健全、作风过硬、作用突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要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党员作用发挥的强弱直接影响党支部的创新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文章结合思想引领、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的发挥,通过问卷与访谈形式对某学院党员的作用发挥展开调查。

关键词: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硬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它不仅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证,也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开展,各高校开展了以全面建设过硬党支部为目标,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激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创新活力,提出了努力打造思想政治过硬、组织健过硬全、党员队伍过硬、党内生活过硬、作用发挥过硬、条件保障过硬的六过硬标准体系,意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过硬支部建设的六个标准,本文重点分析了党员作用发挥在过硬支部建设中的现实状况,从思想引领、带头作用发挥、骨干作用发挥、桥梁作用发挥四个维度调研了学生党员对于党员作用发挥的理解和自我认知。2022年初,我们以某学院96名党员为例,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6分,回收有效问卷85分,有效回收率88.5%,调查中正式党员占21.18%,预备党员占78.82%,男生占62.35%,女生占37.65%,18级占49.41%,19级占50.59%。

一、过硬支部建设过程中党员作用发挥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的表率

大学生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发挥其在政治上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善于、勤于、常于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能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学习生活上的楷模

在校期间,大学生党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这也是组织在吸收党员时重要的参考标准。同时,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求自身专业知识过硬,还应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身作用发挥,带动班级内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党员应具有骨干精神、奉献精神,时时刻刻要求自己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劝阻不良行为;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厉行节俭,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带头营造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和整洁优雅的宿舍环境,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心态,以主人翁的角度,开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不同角色间的润滑剂

大学生党员不仅是党组织的一名同志,更是普通学生中的一份子。他们可能是普通同学,但更多兼顾为学生干部。在组织生活中,他们应主动发挥自我作用,积极进步,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处处发挥模范作用,是支部与支部间交流合作的重要贡献者。作为党员,他们多数具有学生干部经历,是架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要求他们必须政治觉悟高,主动倾听学生心声,解决问题,扎实做好各项角色的润滑剂。

二、过硬支部建设过程中党员作用发挥的现状

1.党员的党性修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党员思想引领作用发挥调研来看,28.24%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为“现身共产主义事业”,71.76%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理论学习方面,83.53%的党员选择每周通过“学习强国”APP进行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形式如:专题学习、交流发言、参观红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志愿服务等,以上学习形式得到89.41%的党员认可。对于党组织的号召与要求,92.94%可严格执行,但7.06%党员仍存在信念不坚定。在党性修养方面,受社会环境影响、理想信念教育不够、自我要求放松等因素影响,71.76%的学生党员认为整体队伍素质高,还需进一步提高。

2.部分党员带头作用主动发挥不够

从党员带头作用发挥的现状调研来看,部分党员主动作用发挥不够。主要原因有入党动机不端正、底线意识不强、自我身份认识不清等。在申请入党动机上,14.12%选择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方便评奖评优等。对于平时是否能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行为,11.76%的党员同志选择了“基本可以”;在民主生活中对待有错误党员的态度上,11.76%党员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对于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主动参与卫生等,5.88%的党员选择了“偶尔”,以上都体现出部分党员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对自我身份认识不清,未发挥出一名党员应具有的带头作用。

3.部分党员骨干作用发挥不到位

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近两年党员发展比例激增、自身历练不足等原因,部分党员骨干作用发挥不足或者发挥不到位。对于组织交给的任务,84.71%选择“总是”能够完成,15.29%选择 “经常”能够完成,以上数据说明总体党员责任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作为支部的一份子,能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对于明知同学工作有失误,却为了不得罪人而不说的,4.71%选择了“非常符合”,4.71%选择了“符合”,21.18%选择了“一般”,以上数据说明部分党员原则性不强,只讲和气不讲原则。在“是否组织过活动”调研中,38.82%选择了“偶尔”,3.53%选择了“从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感觉组织领导能力“一般”占31.76%,“弱”占3.53%,这也显示出为什么部分党员骨干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原因,主要为平时的历练、经历,协作能力锻炼不够。

4. 一些党员向老师反馈问题存在不完整、不及时情况

总体来说,90后、00后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对外界的关注并不高,较好架起了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间的桥梁和纽带。68.23%能定期反馈学生的思想状态,31.76%的党员能做到“偶尔”反馈;平常能积极参与普通同学谈话工作的占比68.24%,“偶尔”占比31.76%,“从来没有”为0人,表明党员与普通同学间沟通顺畅,基本了解普通学生的思想动态;调研也发现,在涉及同学隐私不报、漏报、少报中,选择“总是、经常”占比15.3%,从来没有的占比48.24%,说明大部分党员能够向老师反馈普通同学的情况,但是存在汇报不完整、汇报不及时的问题。

三、作用发挥过硬在过硬支部建设中的路径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整体状况是好的,但是部分党员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淡泊、组织纪律不强、奉献责任意识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仅是学生党员对于自身身份认知程度低、价值选择与党的价值取向有脱节、理论学习不到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化有关系,而且与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疏忽、历练不到位等因素相关联。为此,针对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调研表现出的问题,针对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继续教育形式、支部建设、长效机制、党员评价考核等不完善的地方,在过硬支部建设中提升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1.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强化信念、责任、自律、党章、担当意识

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章,强化实践锻炼,强化理想信念,逐步将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要求党员应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任何时候都能与党同心同德,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有信念、敢担当、乐于奉献、团结自律。

2.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要注重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与培养,通过日常挑担子,警惕放松懈怠,在日常的实践中增强身份认同感;二要将培养教育工作融入到平常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党员的模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党员成长成才。

3.创新党建思想传播途径

依托互联网,创新党建思想传播途径,线上线下齐抓共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教育、管理党员,激发学生党员学习榜样精神、践行榜样力量的决心。

4.量化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评价机制

针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党员作用发挥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量化阶段性考核,有助于激励学生党员不断进步。首先,推进阶段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让学生党员及其周围同学、老师、班级干部等参与评价过程,全面督促党员成长;其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措施,健全评价、奖励、反馈机制。再次,建立党员奖励和结果反馈机制,对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表现优秀、模范作用发挥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并进行结果的定期反馈公示,实现评价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云,段园园,李艳,郭彪.青年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调研——以浙江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7(03):66-6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2.

[3]李锴.“一体两翼”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初探[J].群文天地,2011(14):118-120.

[4]单紫薇,马韬光,路莹,张倩,于涛.高校学生党员作用发挥及评价机制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228-229.

作者简介张海燕(1985.05-),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交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社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