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环境下老旧居住区的适居性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高密度环境下老旧居住区的适居性探析

韩谨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高密度老旧居住区,老旧环境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宝华路周边的老旧居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以周边环境的历史变化以及城市职能的发展转变,针对其中居住人群,探讨老旧居住区在城市更新中发展的可能性及优化方向。

     关键词:高密度环境;老旧居住区;适居性

1、前言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新城如雨后春笋建设如火如荼,而老旧城区也不容忽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存有大量的老旧居住区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逐渐出现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老旧居住区是构成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风貌和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相比于大拆大建,适当的保护与整治、适时的改造和调整,更适合于旧城更新的历史文脉保护,也有利于老旧居住区适居环境的提升。

2、宝华路周边居住区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根据《广州历史地理》中的记载,伴随清代西关商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新兴资本家们在西关区筹建住宅,在下西关涌郊区择地兴建“宝华街“住宅区。因此,从清代始,宝华路就开始逐渐形成有街有市的高级住宅区,并形成街坊相接的方格网街道系统。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pn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jpg

宝华路及其周边道路组成的居住区范围 城市空间肌理(红色区域为传统居住模式片区)

伴随着二十世纪的城市建设、工业科技、公共交通等的高速发展,宝华路的居住区发展虽能紧紧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但在某一些方面,也受到了制约与阻碍,其中特别是受新型及大型交通方式的影响最为明显。宝华路的街道网格系统是在早期以步行为主导的模式发展而来的,坊与坊间更是多为青石板所铺设的道路。而现代的交通方式如汽车、公交车等对道路宽度有一定要求,宽度不够,既不利于通行,在交通繁忙时亦会造成阻塞。部分主干道虽能改造拓宽来适应小汽车激增的时代,但是原有的青石板道路仍只能步行与自行车通行。道路交通系统成为宝华路旧居住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旧居住区中依然保持以步行、非机动车等为主导的居住生活模式。

3、老旧居住区的适居性问题

留不住“新人”的老城,也拦不住“家”的迁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层,高层住宅的发展,曾经繁荣兴盛的宝华街住宅区逐渐走向衰落。居住空间的狭长拥挤,居住环境的阴暗潮湿,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匮乏,交通的不便等等,使得有条件外迁的人逐渐搬离这一个片区,而留下来的中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居多。由高层组成的居住小区的蓬勃发展,也陆续渗透到这些传统住宅组成的街道空间肌理中去。其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开始修建的宝华豪庭,恒宝广场等高层、大体量建筑及建筑群见缝插针式在这个传统街区中屹立而起,虽然这是一种老城区提高建筑密度持续发展不可避免的方式,但是过于高大的体量破坏了原有的空间肌理,更是给周边原有低矮的建筑群落的居住条件形成了压迫感,破坏了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

老旧居住区在当下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中低收入者的基本起居生活,其次也是中老年人集聚的居住群落。低矮的住宅组成的居住区群落,因其原有空间进深狭长,采光不足,受闽南的湿热气候影响,一般的房屋租金都较为低廉,特别是与周边高层居住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周边的高层或新建的居住小区普遍的房价普遍较高,这对于部分工薪族群,社会中低收入者而言,都会造成较大的生活压力。老旧居住区以低廉的租金逐渐成为中低收入者集聚的社区。其次老旧居住区的居住条件对老年人而言,利弊问题还是相当突出。宝华路及其周边的旧建筑多为面宽窄进深大的空间布局,建筑采光极为不利,再且南方地区的潮湿闷热天气,对老年人群体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伤害。这些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多为通过垂直方向上的交通来组织功能空间,垂直交通方式也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便。

4、老旧居住区的改造策略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从美国当时大拆大建外科手术式的城市复兴运动的反省思考,指出老旧建筑对于城市之必要性。老旧建筑于城市而言,是其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样性维持着一个城市的活力。宝华路周边老旧居住区虽然是处于一个萧条的边缘,但是它在整个片区里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老建筑的存在,新的都市生活不仅会没有了过往亲切的气息,也会使得老城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新与旧的组合,使得一个区域内保持着多样性,且不至于占据优势的一方独自蓬勃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互补的经济效应,去满足社会上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以免造成人口的大量外迁。

吴良镛教授也曾结合我国大规模拆建形成的社会矛盾,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建议以小规模渐进式的老旧居住区改造模式,最大化地高效、灵活利用现有城市居住空间,尽量减少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适居性既是人们评价居住条件的标准,也反应着居住空间条件的综合经济技术性能。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策略,从城市环境协调性上,可以延续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尽可能不破坏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从经济合理性的层面上,尽可能以更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提高现有居住环境的适居性以满足市民生活要求。

很多这些旧建筑于市民而言,都是承载着他们生活记忆的场所。其次老旧居住区内的建筑虽然是单门独户,但是他们并排而成,相对的两户之间,为仅适用于人步行及自行车通过的街道间距,并没有造成距离感,反而使排与排之间的住宅紧凑有序地组成一个居住群落。这样相对独立又适当亲密的居住距离给市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温暖的场景。特别对于老年人而言,在传统的生活观念下,居家养老的模式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在老旧居住区中独立又近邻的居住模式,可以形成很强的以邻里关系为单元的社区组团,非常适合老年人的聚居。只是需要对老旧居住区进行合理、适当的无障碍改造等,提升采光环境,以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来完善居住环境,基于现有条件形成积极乐观的老年社区也是对现有建筑的一种良好的使用方式。

对老旧居住区的合理改造,可以减少大拆大改式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位于宝华路周边的老旧居住区的房屋建筑,大部分建筑都具有较好的结构基础,大可通过适当的改造和修缮继续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在现今商品房房价走高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居住空间,提供多种居住空间的可能性以满足社会上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老旧居住区中针对居住人群的类型和需求,对居住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增添基础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5、结束语

生命是有机的,城市也是有机的。生物细胞都是通过不断更新自身才保持其生命的整体性,城市亦然。新与旧,都是构成城市发展记忆的重要部分。避免大刀阔斧破坏原有城市肌理及城市居住记忆,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可以通过更加温和、人性化的改造修缮以提升老旧居住区的适居性,以实现城市更加合理、渐进、有机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