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红色文化传播困境及对策探析——以建始县店子坪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民族地区乡村红色文化传播困境及对策探析——以建始县店子坪村为例

王普,杨玉洁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445000)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关于如何切实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红色文化传播成功范例——建始县店子坪村的调查研究,呈现店子坪村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传播困境与问题,并提出具有“店子坪模式”特点的红色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对红色乡村的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红色地标 传播策略  现状  提升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

[项目来源]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黔鄂民族地区地区红色地标里的党史故事整理与传播”(编号:202110517003)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

王普,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项目成员

杨玉洁,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项目成员

一、现状以及传播困境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并积累起来的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意义,极具中国特色。我国乡村历经历史和革命的洗礼,诸多红色事迹和杰出人物都起源于乡村,其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因此乡村是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乡村本身蕴含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传播价值。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中,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便是典型的代表。在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的带头作用下,店子坪村的村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凿山开路,形成了当代愚公精神,通过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将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打造成了如今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新时代农村。但在红色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上,该村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传播困境

1.政府顶层设计还需完善

要做好顶层设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本质上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融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要把乡村产业建设纳入到乡村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在店子坪村的发展中,该村虽注重红色文化的融合传播,也开展了旅游、学习等活动,但尚未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2.传播媒介形式较少

在店子坪村的红色文化传播中,我们比较多见的是以视频、新闻报道、红色景点旅游观光等形式,但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比如拍摄短视频进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利用H5、3D实景等新方式,提高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应更好地将线上同线下传播有机结合,在线下也可开展知识问答、红色地标打卡等趣味活动,真正做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

3.农村受众媒介素养较低

在整个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受众作为整个传播活动的最终接受者,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传播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恩施店子坪村,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制度体系逐渐在完善,但农村人民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从媒介素养层面对农村受众开展教育和培养,对于现阶段店子坪村的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播融合发展史至关重要的。

4.在农村儿童教育中没有足够重视红色文化教育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承载着我们的未来,因此让青年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在恩施店子坪村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民族地区的青年了解红色地标和红色文化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班会等,大多学校都没能开设红色地标故事、红色党史教育等专项课程,不能让学生对这些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不能很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5.强化内涵挖掘,繁育红色细胞

激活文化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产业的每一个“细胞”中,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红色文化背后往往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的事迹,这些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店子坪村在自身发展中就很好地依托了愚公精神作为本村发展的特色,通过这一亮点取得了很好的本村品牌塑造,但缺乏对其的深入挖掘。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应该通过展现特色,发挥优势来促进红色文化传播,避免"千村一面"。

三、解决策略

1.加强重视程度与保护力度

店子坪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要想更好地解决其红色文化的传播困境,关键在于从政府层面入手。政府要提高对于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与保护力度,严格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店子坪村红色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分散,政府应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能力,帮助当地的红色文化景区或者未开发区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的作用,共同依法保护红色地标遗产、共同依法建立有效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和协调对接机制、共同依法细化分解和落实与红色地标遗址护工作有关的责任、共同依法形成各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其次,政府也应当依法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制定关于红色地标的倾斜保护政策,加大对于红色地标的政策保护程度,使红色地标建设和保护规划更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特点。同时由于店子坪村所处地域的特点,基础设施常常会跟不上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红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依附性产业,亟需基础设施的支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对政策,方可对这些红色文化遗产予以更好地发展,促进红色文化的外延拓展。

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过去红色文化通过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进行传播,就可以收获很好的传播效果。但在当下新媒体高度发达,5G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和时机,把红色文化主动融入自媒体时代的潮流之中,才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力度,不仅在官方平台上以较大篇幅开辟“愚公精神”的相关版块,还要单独开辟店子坪村的红色文化的自媒体平台,加强对红色地标的宣传力度,灵活地讲好隐藏在这些红色地标里的红色故事。

首先,深挖红色故事,创新传播内容。在当下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下,打破常见的红色文化叙事的宏观视角,从受众角度出发,贴合受众的真切需求,以微观叙事视角为主,从原先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鼓励更多民间人士参与到作品创作中来,用更丰富的视角和低语境的创作角度使更多的人有身临其境感,提高红色文化的覆盖率以及传播效率。以典型故事作为典型符号,比如村支书王光国,从他的生平事迹出发,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深度,强化红色符号记忆。同时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传播,让红色文化进一步“活起来”。如南京博物馆建立的“3D体验馆”,运用VR技术等,使游客的游览更具有参与感和现场感。比起单纯的视觉性传播,视听性质的沉浸式体验更容易贴近受众,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发展高质量红色旅游,生产系列艺术精品。依托当地的丰富红色地标资源,推动相关系列文艺作品的创作。在旅游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创建红色地标的周边产品等,丰富红色地标的传播内容和载体,实现红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每个红色地标都有自己的红色故事,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其文化内涵,有效地将其传播,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建构城市记忆

从视听、实体层面,建立立体传播矩阵,达到促进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的目的。

3.加强对于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在媒体和领导层面努力以外,还需要发挥与聚集受众个人的传播力量。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对受众产生影响,促使他们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中来,以口耳相传、言行举止等人际传播方式,影响彼此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有效扩大传播的范围。

    加大对于红色文化的普及力度,针对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联合家庭、社会、政府、学校四个主体,对他们开展因地、因时制宜的红色文化培养教育,从小就让他们养成对于红色文化的辨析能力,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等。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中老年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红色文化科普系列活动。运用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播放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教育。同时还可以丰富村内基础设施的红色文化元素,以及定期在村集体活动场所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主题讲座,引起受众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层定制不同的教育体制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看法。

四、参考文献

[1]杨飞.低语境重构:短视频红色文化传播叙事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06):18-22.

[2]翟峰.对依法保护老区红色文化遗产之探[J].决策咨询,2021(06):13-19.

[3]王昕伟. 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基因的传承研究[D].湘潭大学,2021.DOI:10.27426/d.cnki.gxtdu.2021.000064.

[4]王智,邸敬存.石家庄市红色文化传播与城市记忆建构[J].采写编,2021(12):165-166+41.

[5]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76-78.DOI:10.19633/j.cnki.11-2579/d.2011.12.017.

[6]王雪婷,何正玲,刘建涛.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应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81-83.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