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方向

胡梦滢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300457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社会变革,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总书记指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从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借助国土空间规划中各层面的规划管控,更能从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基建等领域助理实现“碳中和”伟大目标,从减碳排和增碳汇两方面出发建设“碳中和”城市。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国土空间规划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全球已经有127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远景,全球十大煤电国家中的六个已经做出相应承诺。我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同样从能源系统、行业减排、技术路线、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相应具体对策。“碳中和”城市建设借力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中具体落实低碳措施和碳排放管控措施,可全方位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部署,增加“绿色碳汇”和“蓝色碳汇”,维护城市基础建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助力达到碳中和。

一、国际层面的双碳措施

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世界范围内共通过了若干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法律文本,目前虽已有多国实现碳达峰,但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大国实现碳中和。2020年芬兰政府宣布,芬兰计划在203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国家。奥地利、冰岛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瑞典等国和地区均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哥本哈根表示计划2025年达到碳中和目标,阿姆斯特丹预计2040年实现“无天然气城市”,纽约计划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从控规层面,巴黎低碳策略以多规传导为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低碳规划战略;伦敦构建“总体规划+实施导则+监测报告”的规划减碳政策体系,多维度开展年度动态监测并实施有效规划反馈。世界主要先进城市先后提出了在碳减排领域的相关计划及路线图,主要以能源优化、公共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为突破口,实现相关目标。

、国内低碳排城市案例

绿色技术的发展支撑城市低碳场景的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区,提出了高规格的环保规划,创新采用“先生态、后城市”方式,构建了三生空间,即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提前规划生态空间70%,搭建了新区生态安全体系,包括环境专项整治、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园建设等。

深圳低碳城打造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项目规划53平方公里,核心举措是发展低碳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针对传统产业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扶持计划和工业强基工程扶持计划,另一方面,设立绿色低碳扶持计划对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进行扶持。[1]

三、双碳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挑战

城市化带来建筑排放增加,建筑能耗管理水平落后。建筑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体碳排放量的60%以上,城市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碳排不仅限于建筑、能源领域,还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组团结构、职住平衡等因素,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意味着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改变。

交通碳排持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基建设施突飞猛进,导致交通领域能源消耗逐年增长,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服务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未来交通领域的变革发展将以减缓当前交通用能快速增长为目标,探索低碳发展途径。

能源结构限制双碳目标,能源利用方式不满足低碳发展要求,清洁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是碳中和的关键,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增值显著,能源结构未升级优化使得碳减排压力巨大。

四、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方向

  1. 建立城市群—城市—社区多层面低碳发展目标

借力国土空间规划,将绿色低碳内容编入我国规划体系,明确各层级碳中和目标及指标体系,编制碳中和专项规划,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碳中和视角编制生态修复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落实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和目标,明确策略、措施和行动计划,从城市群层面融入低碳规划理念和多维度管控措施,将各要素优化组合的城市群,通过国土空间规模、结构、要素布局调控,产业聚集升级,绿色交通设施互联等,促进宏观空间层面的绿色低碳全面转型。[2]

城市层面,以减排放为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进一步落实三区三线管控措施,避免城市过度蔓延,倡导及落实集约紧凑的用地布局空间,研究城市密度、中心度、空间可达性等要素对低碳绿色发展的影响,倡导建设用地布局高效,低碳城市微更新、绿色城市社区建设及绿色低碳建筑统一推广等,实现城市碳中和愿景。

  1. 优化城乡能源及资源布局

城市资源利用的重点环节是通过资源的节约与回收再利用,从物质流全过程减少碳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注重对城市存量空间及建筑和循环利用等合理利用城市资源,逐步探索城市集约发展、存量更新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和循环利用模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规划过程中识别高度关联产业,构建产业共生连,合理规划布局关联产业企业园区,深度普及低碳科技,缩短上下游企业距离,减低运输及加工布局之间工业碳排放量,在企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加强产城融合、商住平衡,关注职住距离及功能聚合,构建全新生态型产业园区。

  1. 推动城乡绿色转型

构建城市全域空间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细致深入推进城市微更新建设,加快城市老旧设施集中改造,推进智慧城市落实发展,积极推广智慧照明、共享设施、能源改进等项目,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网络感知空间,新建城区应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智慧园林、5G网络建设,实现城市集约低碳发展。

优化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合理规划城市群大型交通体系,重新定义合理社区街区尺度,优化社区各类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层面引导建设商业、休闲、教育、医疗一体社区体系,实现五分钟、一刻钟高效社区便利生活圈,打造舒适宜人的步行街区尺度,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遵循公共交通优先、低碳出行原则,适当提高城市空间紧凑度,形成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主体、出租车共享车位补充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城乡绿道系统建设,鼓励舒适慢行系统,合理分散交通压力。[3]

打造绿色低碳居住社区,切实推进绿色建筑应用,在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系统内合理布置各类街边绿地、口袋公园、屋顶绿化等,在控制性规划中进一步落实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优化社区居住体验。

  1.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在目标认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实施路径等方面全方位相应双碳目标,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流程和方法全面衔接,将双碳目标理念全面合理融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各类规划指标体系之中,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与规划评估模型,并根据地区发展阶段进行差异化管理,建立给予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绿化等要素的动态评估平台,定量计算碳排放及碳汇之。建立城市低碳规划设计模型与决策支持系统,将碳排放与碳汇变化可视化管理,为城市发展及发展评估纠正提供数据基础及技术保障支撑,优化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中双碳目标指标,强调各项措施的落实和传到,强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健,卢柯,姜紫莹,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与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4)

[2]翁智雄.中国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Z1):66-69.

[3]黄润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J].环境保护,2021,49(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