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朱佩贤

浙江省乐清市翁垟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现在正确认识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的问题。本文是根据作者的自身教学经验,首先指出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

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活动,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教师亦可以从学生的朗读中把握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适时点拨,弥补不足,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的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助力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1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培养读的能力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朗读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能没有朗读,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肩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变得更加更富有魅力还能够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变得更有说服力。如果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那么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

2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2.1对朗读教学重视不足

朗读是一门运用语言传达情感的艺术,朗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对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不很乐观,正确认识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认真分析朗读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语文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2.2朗读时间不充分,容易流于形式化

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注重讲解知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是很少的,而且没有重视朗读的意义,不清楚朗读对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情感的作用。教师一般只是在感觉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时会让全班或者某位学生进行朗读,以此调节课堂氛围,或者是转到下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起到过渡作用,因而朗读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化。

2.3教师教学的问题

在朗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却没有注意到自身的问题,如部分教师在进行朗读示范时因课前准备不足,从而出现了断句不准、读错字、欠缺感情等情况。学生均具有向师性,学生会不自觉的模仿教师,因此今后教师应严格控制此方面的问题,尽量保证朗读的质量。另外,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教师也往往没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直未得到有效提高。

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策

3.1尝试各种新鲜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朗读的兴趣

在学生刚刚接触到一篇新的文章,尤其是古文或者古诗文时,首先,很多生僻字学生就读不准确,这就要求老师为其范读或者进行录音朗读,以达到校正字音的目的。当学生能够读准字音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进行领读,其他学生进行跟读,以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当领悟了文章情感或者主旨后,可鼓励全员进行个人诵读、分角色朗读或者齐读,甚至对某些片段进行朗读表演等等。总之,课堂朗读的多样性会激发学生朗读的潜质和兴趣,这将会为语文教学的其他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一般来讲,教师首先自身应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最能够吸引学生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朗读技巧一点点传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行吸收和调整,渐渐变为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学生进行朗读之前,教师可以率先进行朗读示范,根据课文的走向来改变朗读的语气、语速以及语调等,依靠自身朗读所产生的情感,带领学生一同进入书中的世界。在朗读示范完成后,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的朗读技巧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让学生练习。另外,如今讲究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而不是一言堂,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朗读,这样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谓一举两得。

3.3在语文教学中增加适当的朗读时间

除了上述措施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校进行申请,将每周一节的语文课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具体来讲,教师在每周朗读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内容,并在课上向大家分享。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朗读作业,在下节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例如在讲述完《列夫·托尔斯泰》内容后,笔者为学生挑选出了《战争与和平》中的优秀片段,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朗读,在下节课朗读课上进行朗读并交流看法。每周一节的朗读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形成关于朗读方面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3.4让学生在写读后感中思考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还是让他们自主阅读,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读后感。因为,读后感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它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阅读、思考,而且写作中间某一处细节、某一句话,都可能会对他们有所启发。如一位同学在读完朱自清的《背影》后,被文中“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桔子”的细节所感动,很快写下了《深深的父爱》一文,在文中作者还特别写到自己的爸爸把自己揽在怀中输液的情景,文笔朴实细腻,即有对课文的借鉴,更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想,这些都应归功于读后的思考。

4结语

通过全文我们能够认识到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朗读,如何带着感情去朗读,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韵律。在朗读训练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红艳.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2(5):119.

[2]郑尧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J].语数外学习,2012(2).

[3]李艳慧.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阅读与鉴赏,2011.

[4]马彦敏.语文教学要关注朗读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