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中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析——以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制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双减”背景下的中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析——以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制度为例

张富军

浙江省湖州中学    313000

【内容提要】“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诚信教育成为当下德育研究主题之一。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制度,作为德育课程的一部分,除了保证考试公平外,还在于提升学生诚信品质,促进道德养成。它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来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获得他们的情感认同,并在考试活动中进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以考试诚信为基础品质,从而保证诚信教育有效进行。

【关键词】诚信教育 无人监考制度 德育形式

“双减”背景下,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负担的减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心理,并提升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高中衔接的过程中,“双减”后发展阶段,学校德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育,积极做好“减负增效”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教师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养成,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其中,无人监考制度便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背景:“双减”政策倒逼学校德育形式转型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自主性、个性化学生培养,实现“减负增质”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探讨的重大课题。在高中阶段,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向更高层级学习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与义务教育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如何适应“双减”政策下初升高学生的培养要求呢?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效果的⼿,对学生来说是经常发生又是最需要严肃对待的事,不容许有半点虚假掺其中,否则不仅使分数体现成绩毫无意义,还会造成整个教学活动的混乱序。考试诚信作为国家层面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品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反公地悲剧是1997年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Heller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变中的产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Heller认为,反公地悲剧其实是相对于Hardin的公地悲剧而言的。对于一项存在多个权利所有者的资源,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使用权而无排他权,该项资源就具有公地的性,它将因人人都可进入而陷入可能被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状态;但如果每个人都拥有排他权从而使得所有的权利人都无法有效地行使使用权时,则该项资源就具有了反公地的特性,它将因人人都难以进入而可能陷入利用不足或闲置浪费的反公地悲剧状态1

传统的学校自行组织的大型考试,存在数个权利所有者,教务部门负责考务事宜,安排考试科目、时间和监考人员,政教部门处理学生考试违纪问题,教师个人维持考场秩序,监督考生纪律。它有利于各部门或个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但在需要各部门协调时,就可能会出现无人监管的闲置状态,比如考场整理,从工作职责来说,属于教务部门;但卫生又同时由政教部门管辖,因而,考场整理常是一个失于监管的模糊地带。更重要的是监考,它的权利分属教师个人和政教部门,监考老师监督考生,政教部门处罚违纪学生,教师和政教部门在此时是两个平行的权利所有者,监考老师认真监考并发现违纪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道德自觉与职业操守;政教部门只是处理违纪学生,不直接管理考场事务。监考老师行使监考权利,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认真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政教部门行使权利有很大的被动性。这就给考生留下了一定的作弊空间。

同时,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形式,不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德行品质的评价,在传统的监考制度设计中,对于学生考试的诚信教育仅停留于班主任的直接教育,而无法展开为更丰富的内容。班主任虽然对政教部门直接负责,但事实上,政教部门一般也并不直接干涉班主任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这就难免带来诚信教育这一资源的利用不足。

“反公地悲剧”是传统科层管理体制下的产物,由部门间的平行管理导致资源利用不足或闲置浪费,出现管理漏洞与真空,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学校适时推出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年级组管委会,统筹协调年级组各部门之间的事务,权责更加明确,同时让学生深度参与全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利用不足或闲置浪费的反公地悲剧,而且还可以开展成体系的高效的诚信教育。无人监考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首先,所有事务由年级组统筹安排。从诚信教育、考场整理、监考形式、违纪处理到考后教育,由年级组管委会统筹安排,分配各部门和班主任协助落实,保证事事有人做。同时,作为行为主体,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认知到实践全程体悟,做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制度短板,突出考试的德育功能,避免“资源闲置”。考试既具有知识、能力的检测功能,又具有道德教育功能。在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中,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就是对考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但在平时考试过程中,各部门更为关注的是考试公平,而诚信考试的教育会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人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加强考试诚信教育,建立以无人监考为核心的诚信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这样,丰富了考试的教育内涵,使它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德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二、实践:诚信考试下的无人监考制度

目前,德育课堂形态已经由以道德知识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道德主题活动为中心;德育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德育于活动之中【3】。无人监考制度正好可以成为德育课程活动的重要载体。

无人监考制度是指由学校统筹安排,通过以无人监考为核心的考试系列活动设置,以唤起学生诚信考试的内在认同,从而保证考试公平的制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目标是内化学生诚信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养成;“诚信与人道德的其他构成要素一样,由知、情、意、行四方面构成”【2】,我们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获得情感认同,形成行动意愿,并付诸实践。我们将其置于德育课程的视域中来审视,有助于更好地挖掘考试这一过程的教育意义。

(一)形式多元的诚信教育

高一新生入学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重建自己的生活规则以适应新的环境,而这段时间正是德育工作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

开学后的第一次质量检测时间在10月上旬。在9月底,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一次诚信考试教育,让学生对诚信考试有初步感知;国庆期间,利用“爱国主义教育月”这一契机,学校下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向家长宣传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制度,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国庆假期结束,在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大会,深入阐述诚信考试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人生的高度认识到自我管理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把诚信考试视为自我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并在临考前,全体学生签订了诚信考试承诺书。

这一系列活动是由不同主体对学生的灌输教育,包括班主任、家长和年级组,在认知层面不断强化和深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系列活动来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一次考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除了调查学生对无人监考的认同程度外,还专门设置了“建议”栏目,给大家提供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随后,我们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全体同学,强化学生对诚信考试的集体认同;与此同时,全年级召开了一次考后教育的班会,以“校长访谈”的形式畅谈诚信考试:主持人为记者,其他学生为校长,主持人对“校长”进行访谈,选择他所认可的考试形式。在本次班会课中,学生畅所欲言,以教育者的身份再次审视了无人监考的教育意义。第二次考后进行了部分学生座谈,及时听取学生对考试情况的反馈,以进一步作出调整。

通过问卷调查、“校长访谈”和学生座谈,我们对制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了制度设计,淡化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疏离感,从而使他们在内心认可这一制度。

在第三次考试前后,由年级组学生会开展了“道德养成”的征文,讨论包括诚信考试等自我管理方式对道德养成的作用和意义。作文题如下:

在儒家看来,天地运行之理为“道”,遵道而行为“德”,守德之人即为“君子”。以道德实践为主的成人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用孔子的话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在德育实践中,严管严教,明确了不可为的底线,但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学生内心认同。品德的自我养成,是成功德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调和管教与养成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与理解,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评比结束后,通过全年级大会公布获奖名单,发放奖品。并在教室过道上张贴部分获奖学生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诚信教育的制度保证

良好的意愿必须要有可靠的制度保证,若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和学生的道德自觉,而没有精细化的制度管理,那么,再美的花朵也很难结出胜利的果实。

首先是营造考场的仪式感。“充满仪式感的学校德育活动具有重申道德的崇圣性、确认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与沉淀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等道德教化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4】所有试场做到“三清空”:桌内清空,桌面清空和柜面清空。并在考场前黑板上书写“诚信考试”、“任何书籍资料都不得带入试场”字样,只允许学生携带必要物品进入试场,其他所有物品全部置于考场外。这些措施极大减少了少数考生作弊的可能,同时更营造了一种严肃、严格的考试氛围,使人联想到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重大考试场景。考生一进入考场,就会产生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意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提升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其次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家都知道,不受监督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同样,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将无法保证每一位诚信学生获得最大利益。

监督分为巡视监督、视频监督和学生监督三部分。巡视监督和视频监督,一方面为解决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试题印制不清、答题错位或上厕所等问题;另一方面监督学生独立答题,防止学生作弊。巡视分为学科组的定时巡视和年级组管委会的不定时巡视,两者交叉,加密时间网格。视频监督则一方面协助巡视监督,及时通报问题考场,另一方面也记录巡视到位情况,防止教师缺位,确保所有工作有序落实。

除教师监督外,还有学生监督。为保证考试公平,我们向每位考试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并给每位考生分发了“举报单”:单子左侧列举了五种作弊类别,左侧标识了考场的每个座位号。如果有人作弊,只要在作弊类别和座位号上打勾即可。一旦发现本考场有人作弊,立即调取监控,核查落实并严肃处理,同时,此后每场考试均安排监考老师全程监考。这样,将由传统考试的一人监考转变为人人监考,极大地提高了作弊成本。

再次是明确违信成本,反应及时、全面。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当天处理,次日公布。第一次考试有学生作弊,视频监督保存视频资料,学生考后书面陈述作弊经过,年级组、班主任当晚集体约谈家长,第二天早晨张榜公布处理结果,让所有学生明确作弊这种严重失信的行为必然会付出相应的成本代价。

当然,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事后,年级组与班主任分别约谈了这些学生,帮他们重新站起来。在第二次考试前,向全年级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除了重申诚信考试的重要意义外,还总结了考试的得失:

此次考试,同学们经受住了考验,沉着应考,独立完成,展现了我校学子应有的风采,每一位独立答题的同学,都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然,诚如大家所知,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为一点分数而犯道德上的过失,实在得不偿失。在平常的交往中,他们都是很好的少年,讲正气,重友情。然而,就因在考试过程中一次小小的转身,给自己贴上一个不重诚信的标签,同时还在无形中伤害了自己深爱着的班级同学。在事后的沟通中,他们都非常后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来,能及时回头,依旧还是一个大写的人。

三、结语:诚信教育的关键在人的培养

诚信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关键在人的培养。教师作为施教者,必须要有道德教育的自觉;学生作为受教者,必须要发自内心地认同与接纳。作为诚信实践的教育形式,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制度,师生双方都只有在观念上认可自身的主体地位,才可能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执行。

人的观念是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内化为自我要求的。在从考前教育、考中监督到考后强化的所有场景中,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是主力军。他们在班级、考场中营造和建立起值得学生信任的教育环境,是这一制度能落地执行的关键。同学们是诚信的实施主题,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全程参与,体悟诚信带来的诸多美好: “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通过无人监考的诚信教育实践,使同学们既能“内诚于”,又能“外信于”。两者组合在起,让同学们成为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新青年,助力祖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洁,张奋勤.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反公地悲剧”与“大部制”改革【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8(6):98

【2】傅维利,王丹,刘磊,李德显.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1):44

【3】陈光全,杜时忠.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反思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12(5):83

【4】蒋红斌.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J】.中国德育,2017(20):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