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 2

小学语文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李国华1 ,顾丹2 ,黄云华3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  要:新课标发布以来,小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被突出在显要位置,更强调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教化意义。本文尝试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资源作用、德育作用和社会化作用,以此引发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发布以来,就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育也掀起了新的改革思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语文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课程目标更是将“核心素养”为内涵,在每个学段都强调和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了解革命奋斗历程、崇敬革命英雄,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么,如何将爱国主义融入“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将是对教师系统的挑战和考验。

一、爱国主义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真实人物例证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学生的移情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人生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应当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出发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好良基。

(一)有利于小学生阅读、写作素材的丰富

    爱国主义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落脚点在于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热爱国家的通用文字,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语文实践来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扬,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提升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在具体的语文课堂内外,由鲜活的历史案例和英雄人物、革命事件引发共情,促使学生进行文学表达、写作训练。这不仅发展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丰富了学生写作素材,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理有据的引经据典,而非笔下前言,空无一物。

(二)有利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与教化

    《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难知道,我国从古至今传扬的文的核心即“道”,小学生习文识字的过程中能够“格物致知”,而后从物中“悟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小做起,严于律己,最终才能达到“平天下”的合格社会人才的标准。同理,教育是长效的,教育效果有滞后性,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贯穿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外,不论是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还是整本书阅读中推崇的文明之道,根本都在于教化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道德示范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每个方面中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下的新一代有责任意识的青少年。

(三)有利于小学生社会性情感育技能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独特价值,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学生能通过家国情怀的塑造、革命事件的影响代入当下生活,逐步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其交流、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同时逐步加深其多元文化的感受性,增强其社会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上还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爱国教育和语文课堂的融合,至少能够让学生从小就乐于探索,勤于思考,通过辩证的看待问题而养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更愿意在探究和求索中完成文明友善、辞能达意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四)有利于小学生树立健康的民族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程中所凸显出的民族价值观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思想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句的宏大气势中感受红军抗战的决心。虽有“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我们的战士却以英雄的精神视之为“泥丸、细浪”,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跃然纸上。小学阶段,正是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能够逐渐从他律过渡为自律,语文教育以革命精神、传统文化、英雄事迹、科技发展等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提升,甚至是审美能力的引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宏观上来说对小学生民族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微观上说又影响着学生德育教化、社会化程度、阅读理解能力等多层次能力的发展。所以应当对语文教育课堂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通过教材内涵挖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一)深挖教材、拓宽内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及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后的“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也都从侧面将教材内涵向外延伸。基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考虑教材内涵与课外读物、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深度挖掘、共享爱国教育资源,为共融发展做好铺垫。

1.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外读物结合

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令其对中华文化有坚定的信心,对中华民族有不移的信仰。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学生热爱并弘扬中华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参与当代的文化生活,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例如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到《藏戏》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则可结合更多同类题材,如老舍的《落花生》、鲁迅的《社戏》等,深挖教材内容,结合生源所在地的文化属性进行延伸探究,即让学生学习了课内知识,也让学生对“家国”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时代就要学会使用新的教育“利器”。教育信息化进入2.0以来,整合信息资源运用在语文课程中的案例越来越多。语文教材中那些时空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爱国素材就需要电脑查阅,需要小学生利用电脑制作汇报课件、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部分文章有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影像化,如《长征》纪录片、《觉醒年代》电视剧结合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由平面变立体,也是时代进步、科技进步、教育进步的一个侧面写照。

(二)阅读理解、结合实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树“德”为先,育人先育“德”,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阅读”,所以语文教材中的红色题材、经典文化、精神传承的内容均可以成为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结合地缘优势,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传统文化、地理地貌、特殊物产、民俗工艺等形成可供查阅的纸质、电子材料,方便学生从身边出发,完成实践经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转换。此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增强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让学生在理顺脉络的基础上加深民族情感、爱国情怀、道德品质、思想深度。

(三)习作训练、强化表达,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应当将爱国教育内容作为首要考虑的素材来使用。紧跟时事的步伐,训练学生走好新时代的思想之路。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开展“生命教育、爱国教育、思想教育”的号召,小学语文写作课程即可以此为依托,训练小学生进行案例写作。此外,学生还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向不同政府部门“反馈”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用诗歌赞颂科技文明的进步,抗疫取得的成就;可以用报道的形式写出祖国和家乡在党领导下的变化等等。通过写作,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新艳.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德育渗透——以小学语文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7):18-20.

[2]陈跃芳.小学语文中实施德育的重要作用及途径[J].吉林教育,2022(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