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

史楠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摘要】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主要指血液于深静脉当中不正常的凝结,产生管腔阻塞情况,一般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会引发严重的肺动脉栓塞现象。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是由于手术原因所致,而正确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对降低术中DVT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原因进行综述,结合形成原因从不同手术方式分析护理方法对预防和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为临床上更好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手术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且早期临床上的表现比较隐匿,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DVT一旦形成后,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危害生命健康。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通过预防和护理等方式达到干预效果,越早的展开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护理效果,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次研究主要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原因、相关护理措施角度出发探究治疗方法,为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控制提供有效信息。

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D-二聚体、住院时间

临床上深静脉血栓的产生与患者的年龄、血管弹性、凝血因子活性、肥胖、体位及慢性病等均存在显著的关系,同时由于疾病原因所实施的手术类型也是DVT的危险因素。目前常见的如骨科手术、神经手术、妇科手术等均会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鲜继淑等学者在研究当中对颅脑创伤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颅脑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与高年龄、D-二聚体升高、脱水药、住院时间过长和肺部感染等存在密切关系,该学者提出感染可能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炎性介质释放,造成纤溶抗凝系统异常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化指标,降低感染发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

1.2 合并慢性病

合并慢性病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易发DVT。国外学者则在研究中发现慢性病如糖尿病手术、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发生DVT概率明显提高,且一般DVT发生在住院3周时间内,发生DVT的中位数为19天[2]。提示患者合并慢性病可能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当对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综合分析其血液高凝状态,做好预防,减少术中DVT的发生。

2不同手术类型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2.1 骨科手术

1)综合护理

骨科手术相比于其他手术类型往往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长,因此发生DVT的概率较高,在手术过程中应做好规范化的预防办法。邵露露等学者在研究中对胸腰椎骨折术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DVT方面的疗效中对比了常规护理方式和综合护理办法,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术后发生DVT的改良为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同时干预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55%,高于对照组的75.00%,综合护理主要包括手术中肢体气压泵使用、弹力袜的穿戴及适当的皮下注射等方式,该研究提示有效的综合护理方法规范化的术中操作为预防DVT提供了保障[3]

2)连续性护理

高龄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日间升高,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骨折的最佳手段,术后所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难点。连续性护理理念是由医院向社区、家庭延伸,并且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意识,对于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来说,连续性护理除了重视手术室环境的优化、手术操作的改良外,也强调了术后的预防干预。

3)预防性护理

胶原酶溶解术作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微创介入治疗手段,虽然创伤较小,但是术后仍然易引发DVT,髋关节置换术需要对受损的髋关节进行替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手术疗效,甚至可能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术中预防性护理首先需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提高患者自信心,其次应当尽可能保证手术质量,减少手术时间;在术中结合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语言疏导,消除和减轻患者焦虑、负面情绪。

2.2 妇科手术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此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于预防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子宫内膜癌手术后也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引起下肢疼痛、肿胀,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肺动脉栓塞、威胁到生命健康,综合护理干预能结合早期被动、主动运动等多元方式,在手术中以镇痛护理可明显提升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发生。

2.3 肿瘤切除手术

1)基于品管圈预防措施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术中发生DVT会大大影响到手术的疗效。品管圈护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疾病进行评估,形成有效的预防方法,并设立目标,以目标导向达到最终目的。以品管圈护理方式在护理干预期间可增加不同科室之间的积极性、责任感,强调团队凝聚力,为术中护理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基础。

2.4 其他手术

DVT不仅常见于妇科手术、骨科手术等,在一般急诊手术当中也有出现,循证护理方式主要是基于理论指导展开的护理工作,对于小儿实施血液净化的患者来说,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占比超过20%,一旦发生DVT后若不及时处理,非常容易造成栓塞随血液进入到肺部,产生肺栓塞,危害到患儿生命。

3体位及康复管理

1)术中体位管理

正确的体位和手术卧床时间对于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DVT的形成因素可能与卧床时间存在明显关系,卧床时间>4周、年龄等会显著增加DVT发生率。该研究提示术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失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以最大程度预防术中DVT的发生[4]。同时王曾妍等学者在研究中分析了4种标准手术体位对病人下肢静脉血流的影响,发现不同手术体位均可能会造成下肢静脉血流的变化,仰卧位双侧下肢静脉血流速改变较小,截石位改变最大,侧卧位和仰卧位受压部位不同,但是血流改变速度要优于截石位[5]。该研究证实了不同的手术体位会影响DVT的发生。掌握DVT的危险因素后,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应当从其根本出发,达到有效预防的作用及目的。

2)早期康复管理

早期康复活动计划除了重视手术中的预防措施外,在手术完成后的第一时间也会展开康复干预,如钱多等学者在研究中探讨了早期康复活动干预对DVT预防的效果,该学者指出在手术期间若发生DVT后应当做好溶栓手术,并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展开踝泵运动、足踝环转运动等早期康复工作,通过上述护理干预方法后,患者在出院后的整体肢体功能评分明显改善,且DVT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6]。对于合并DVT实施导管接触性溶栓术的患者,应当今早展开康复干预,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提高患者舒适度。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手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一旦发生DVT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临床上的舒适度,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效率。而预防DVT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有效评估患者的指标,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放置外部辅助设备、术中做好体位管理及教育等方法,综合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鲜继淑,王飞龙,苏红,等.颅脑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40(22):2093-2097.

[2] Liang F , Chao M , Li J B ,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emiplegic, healthy and bilateral limbs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 10-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020(1).

[3] 邵露露,余文霞,唐青,等.胸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4):2295-2297.

[4] Cao J , Li S , Ma Y ,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bed-rest durations: A multi-institutional case-contro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20, 114(1):103825.

[5]王曾妍,高兴莲,崔宇杨,等.手术体位对病人下肢静脉血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03):511-513.

[6] 钱多,王玫玲,蒋冰歆,等.早期康复活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07):97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