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化众古烁今,一庚一续皆需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悠悠文化众古烁今,一庚一续皆需传承

李烨宁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二高级中学  461000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同时对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也不够深入。文章以文化及其传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的传承,即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研究阐发、保护整合、教育引导、文化传播、制度保障等方式进行统筹建设,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固化于制,惟其如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美好愿景方可实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体现着民族的性格,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

从春秋的孔子“人无信不立”,教导传递坚守诚信文化,到秦国公时期的商鞅坚守诚信文化“立木为信”,赢得百姓支持,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再到保留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方回春堂”,采用百年铜锅,还经煎、熬、挖、化等其几大流程,火候拿捏,经验丰富,延续传统老艺人的工匠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渊远流长,辉煌灿烂,历经五千年多年的洗礼,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传承是其根本责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便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是我们对待传承文化的态度,继承发扬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抵制腐朽、落后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才能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承与创新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的制胜法宝。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传承与创新,犹如鸟之双翅,缺一则无法飞翔;更像车之双轮,缺一便无法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吸收外来,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共同设置历史文化的研究课题,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清楚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命运与共的东方智慧,让历史文化更好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文化的传承

传授,展现出祖先伟大的精神,而华夏文明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继承,领悟到祖先可数的品质,而中国文化是他们创造的宝藏,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绵延至今,依旧闪烁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的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度再起,各大央视综艺层出不穷,《经典永流传》、《舞千年》、《典籍里的中国》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中又一次闪烁其中,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引发收视高潮,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体现;是华夏文明的一扇窗;是华夏平原的一棵松柏,让人内心深处与民族认同感产生共鸣。

文明在历史更迭,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真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加绚烂的光辉。历史是厚重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衣食住行,无不沉淀着传统的基因,以文化创新来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传承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意识形态,它是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流派的竞争中相互借鉴、碰撞中彼此融合,而形成的儒家思想为主导,与其他学说“和而不同”的有机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特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它既具有“传统”基因,也有“红色”基因,形成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改造中国的现实活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思而形成的观念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是,有人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试图用“儒家”或者“新儒家”取代马克思主义,这种错误的思潮只能把中华文化引向“复古主义”的歧路。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时代性,在封建社会中固然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但是,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传统文化,亦须立足于现实需要进行批判和继承,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处理好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既是多元文化形式的对峙交锋的敌对状态,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的共进过程。我国当下,仍存在文化交流中的“西风”“东风”的竞争关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为人民服务的”,具有性质上的先进性;还要直面同西方交锋过程中的相对弱势现状。因此,文化传承和发展既要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先进性,又要吸纳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创造形式和文化传播技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需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有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文化。如果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小农文化,已经完全过时,需要完全抛弃,则会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虚无”,就是否定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就是要隔断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其实质就是要用西方文明取代中华文明。这种错误观念,必然走向全盘西化的歧路。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实际,直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时代进行反思和反省,才能使文化传承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参考文献

[1]王敬博.铸就民族灵魂 传承优秀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4):75-77.

[2]苏文曦.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