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使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使用策略研究

梁虹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00

摘要:医疗建筑在建造、使用和运维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大量污染排放和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过多年的医疗补短板建设,当今医院的发展方式,已由扩张规模转向提质增效,管理模式也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投入重点亦从增加用房面积和医疗设备等物质层面,转向引入高端人才和提升病患服务体验等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更新;高质量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增加了城市医疗资源的保障压力。另外,近年来由于医疗服务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三级诊疗制度还未真正落实,导致了医疗资源和患者不可避免地向中心城区医院集中。在此背景下,城市医疗体系规模的扩大和各专业的进一步完善成为缓解医疗资源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鉴于此,如何在保障医院正常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有医院内部的可利用空间,优化医疗功能布局,在改善医疗流程的同时降低拓建扩容影响成为当前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1医院的更新改造成为新时期医院建设的重点

1)医院建设和规划上需具有远见性由于缺乏远见性,大部分的医疗没有未来的规划,很容易形成建筑短视、设计发生缺陷等问题,这不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很容易发生短期的问题。因此策划者应能够有长远的思维模式,通过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情况,使用长久的医疗建筑系统,进而展现与国际接轨的迹象,进而能够看到新的改变。2)满足高效运转的需求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病房周转率大大提升,由此而引发的医技、行政、后勤等各类配套保障功能改变,特别是各类检查治疗功能、各类药品保障功能,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要按照这些新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考虑、周密的论证、严格的计算,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3)满足平疫转换的需求经历“非典”和“新冠”我们认知将更加全面。“资源规划”“蓄能建设管理”“应急体系提升”三位一体,全面控制,建设“平时”+“应急”结合的医疗设施。通过平时分级、战时转换,实现平战结合的全区域应急方案。平疫结合主要体现在医技功能设计、流线组织设计(包括外部流线、内部流线、医患流线、洁污物品流线、送餐流线、探视流线等)、病房空间平时、疫时的转换医技垂直交通的转换。

2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使用策略研究

2.1运营管理

在运营管理方面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来降低医疗建筑碳排放量,例如建立可持续采购标准、采用能源合同管理、采购绿色电力、实施空调制冷能效管理、使用地源热泵、推广LED照明、普及节能行为等;也可通过建筑内部能源回用来降低碳排放量,例如医院建筑在供冷季同时存在冷负荷与热负荷,采用部分冷凝热回收和全部冷凝热回收技术均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和节约运行费用的效果。另外,加强医院能耗计量管理,建立能耗管理平台,通过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寻找具有减碳潜力的部门。医疗机构的运营边界比较特殊,不仅包括建筑正常运营的能耗,还包括药品采购、医用气体、污水处理等其他方面。因此,确定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边界是编制排放清单的重要环节之一,且由于医疗建筑运营阶段的特殊性,应加强对CH4、N2O等其他温室气体的管理。

2.2医院可持续发展全局观

医院规划与所在片区的城市设计、大交通规划相关联,牵动整个城市片区的风貌以及经济、交通发展,为整个城市政治经济及民生带来附加值。所以,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放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整体考虑。医疗建筑作为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分步实施的可能性。如果把医疗建筑看成一个生命体,那么,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将发生的多次功能调整。新建医院在经历了1~5年的初期生存,5~10年发展爬坡期,10~15年后,必将面临第二次全面升级改造。持续改造、持续生长、更新迭代,将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更新,以应对未来医院的发展需求和应急状态下的功能变化需求。因此,在前期决策阶段,就必须思考清楚定位,发展的方向、阶段、步骤,综合考虑学科规划的发展、时间周期,及改造力度、生存压力及资金筹措、分阶段资金投入的全局规划。医院建筑要高质量有持续性,就需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包括功能模块、设备系统、管理流程、建造标准等方面统筹规划。同时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多院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定位统一规划部署形成强强联合。保持全局观,还应关注规划建设中的功能扩展、功能转化、功能更新,让建筑维持一种可变的状态,在动态更新的平衡中协调发展,在保持医疗空间本质特征的前提下,使变化成为可控。

2.3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筑设计

“人性化”的需求让医院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因为医院并不是简单的治病,而是需要给患者们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样能够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缓解他们焦虑的心情,进而促进他们的康复。过去的医院由于只注重建筑的外观,忽视了患者的心情,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现代的医院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必须执行设计的各个方面。例如传统的医院门诊医疗流程布局是患者到门诊大厅挂号,到专科门诊区就诊,到医技区检查检验,到专科门诊区诊断开处方,到大厅取药。但是,随着医院信息化、物联网、智慧物流、无现金支付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在医院中推广应用,医院将朝着智慧化发展,门诊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可以按照智慧医院服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布局。随着门诊精准预约和无现金支付,将不再需要规划设计挂号收费大厅,随着智能化发药机、物流系统的使用,门诊药房集中发药窗口也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5G、物联网等信息传输和远程操控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逐渐把医技检查治疗设备分散配置到各个专科诊疗区;从而实现门诊一站式高效诊疗服务布局的新模式。

2.4医院建筑可持续发展性

医院建筑的布局应该符合其合理性和完善性,不能只看当下的问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实现医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要见缝插针盲目建设,要为将来的发展作考虑,预备一定的空间和余地,避免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整体布局以及各项工程的设计需要满足医院的需要,现代医院建筑的分区需要泾渭分明,将每个部分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进而构成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来缩短其流程,保证医疗的质量和安全。

结语

发展是医院建设的永恒主题,现今医疗建筑需要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保持前瞻性规划的全局观、保持外部空间的可扩展性和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同时择优选择富有弹性的建造技术手段,维持可持续的经济投入,方可让医疗建筑维持一种在平衡中动态更新的状态,以保持医疗空间本质特征不变的前提下的变化可控,才能在全生命周期中,让医疗建筑可持续地健康使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菲利普·莫伊泽.范优,译.医疗建筑设计综合性医院和医疗中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 建标110-2021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1.

[3] 张春阳,孙一民,姜增彬.现代医院建筑弹性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