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3

 “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魏静静

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邮编:256414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也是青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至关重要。立足于新时期的时代特质和历史使命,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现状,构建并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人才培养方法科学性,培养导向政治性,注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实践品格。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

纵观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革命家,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深刻回答“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时代命题[1]。2007年05月,团中央在北京正式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提高青年群体的政策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马工程”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工程,团中央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群体的嘱托,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2020年06月,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3],详细说明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培养机制,代表着“青马工程”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多措并举引领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实施“青马工程”的指导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自“青马工程”启动以来,全国各级“青马工程”培养超300万人,肩负着为共青团,为共产党育人的重担。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立足新时代,培养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者是一项重大课题,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青马工程”,既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也能顺应社会主义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青马工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1 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国家将青年看作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支持青年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代表希望,青年人创造明天。青年人要牢记使命,坚定信仰,胸怀大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成长为新时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奋斗中点燃青春激情。经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青年,在实践中能够探寻真理,以创新、系统和辩证的思维迎接人生挑战。

1.2 引领文化走向抵制文化侵略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开始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干扰。面对反华思潮侵蚀、意识形态冲击等众多因素影响,作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渗透和抗击霸权主义压力的重要群体,青年人既要接受和继承新思想、新文化,又要传播和引领新思想、新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保持清醒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青年引领价值取向和社会信仰,培养有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人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

1.3 推动国家发展共筑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概念被提出,逐步实施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中。青年是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共产党十分重视青年的思想教育。青年人应当深刻认识到在党的引领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认识到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其引领下,共产党解放国家,团结人民,制定国家未来的远景规划与实施细则。因此,高校要着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百年中国梦征程上,为人民利益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用青春汗水筑牢强国之梦,复兴之路,推动国家发展,青年梦助力中国梦。

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问题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发生了根本性、全面性变化,成绩显著,然而,存在青年学生骨干信息采集的信度和效度较低、青年学生骨干思想状态的数据更新不及时和培养内容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提高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时效性、统筹社会实践、加强课堂内外联动、强化主体责任,构建全新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的培养模式。

2.1 青年学生骨干信息采集的信度和效度较低

通过调查分析法全方位立体式采集青年学生骨干相关信息,所用访谈方式属于半结构化访谈,针对询问的问题和访谈对象条件的要求较粗略,涉及问题内容较私人化,当代青年学生的独立性会导致他们选择性的回答问题,因此,收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有可能会比较低。

2.2青年学生骨干思想状态的数据更新不及时

    青年学生骨干的培育和成长是动态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导致青年学生骨干思想状态的数据更新不及时,无法根据其思想成熟程度的不同,编入不同圈层,提供靶向目标,开展有效培育。数据收集更新的不及时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需要动态掌握青年学生骨干的思想状态。

2.3 培养内容无法顺应时代发展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国家政策,紧跟党的路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然而,高校针对青年马克主义者的教育主要集中于理论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未能科学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产生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问题。

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模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会出现吸引力不够、认同感不高和实效性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大数据对培养对象进行精心数据分析,从人员筛选到管理考核进行动态掌握,通过建设青年学生骨干人才库和“青马工程”资源库,结合“红色”资源以及实践锻炼,完善标准化培养内容。“三维两库双循环”的培育模式,对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规范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3.1 创新“双互动”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结合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伦理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结合。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时,既要有机统一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加强理解,同时要将利益导向往好的方向倾斜。转变传统的灌输和说教方式,鼓舞青年人的主体信念,激发青年人的积极性,时刻关注青年人想什么、要什么和做什么,给予关心和理解,及时解决问题。坚持习近平青年观,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引导青年人实现理论自信和自觉,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双互动”。

3.2大数据+“三维”全局规划

    在如今这个时代,青年展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点,在价值观、思想与其他方面独立自主、变化多样的特点不断提高,与这些同时变化的是青年群体分层、分化及固化的速度逐渐变慢。因此,需要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增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总面积,明确教育方式,对青年学生骨干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信息采集,从时间维度和颗粒维度两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具体有哪些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针对青年的集合。通过对学生思想状态的数据分析,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薄弱点和盲点,为选拔推荐、培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估工作提供支持,以达到“三维”全局可视、可控。

3.3“红色”+实践教育共享资源库建设

    统筹“红色”+实践教育共享资源库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共享资源库的建设,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育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处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学校与社会协作,寻求校地、校社和政校互联互通的教育方式,建立若干社会实践基地,使其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锤炼品格,提高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效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提升自我价值。利用本地以及数字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将“红色”资源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厚植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社团与课堂协作,实现全时段覆盖,整合人力物力,开展培育资源库的建设。

3.4 人才库建设研究

提升青年红色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红色教育的发展力、感染力、主导力和影响力,对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系统搜集高校“青马工程”开展现状,获取青年学生骨干个人信息,解决传统分析基础数据不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可以“即时监控”,随时掌握青年学生骨干思想成长的动态变化,根据其思想成熟程度的不同,编入不同圈层,提供靶向目标,开展有效培育,着重分析在培育过程中,先期观念对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方面产生的障碍,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触发,结合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情况,分析当代青年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着力组建由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学生骨干构成的人才库,按照一人一档入库。

3.5 构建“三维两库双循环”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高校“青马工程”整体实施情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存在的挑战和机遇,从“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建设“两库”,实现双循环,完善、规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三维”即将选拔推荐、培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估工作三个环节作为三个维度进行全局性规划;“两库”即建立教育培养资源库、“青马”人才库,为“三维”提供核心动力;“双循环”是指经选拔产生的青年骨干带动其他团员青年、引领全体团员青年,通过人员互动实现三维良性运转。实现对青年骨干学生培养状况情的精准对接,给学生提供补足短板、精准培养方向的指引,为“青马工程”提供因材施教的依据。

4 结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契合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青年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国家要进一步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创新培养模式,紧跟时代步伐,造就一批又一批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 刘兴平,李佳佳.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模式研究—基于H大学“1442工程”的个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9):12-17

[2] 单鹂娜,姜国玉.理工科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71-73

[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印发《意见》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EB/OL].中国共青团网,http://qnzz.youth.cn/qckc/202006/t20200610_12362259.htm,2020-06-10.

魏静静,女,1979年12月,山东德州人,副教授,毕业院校:鲁东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注: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编号:SDQY20210214):大数据平台下“三维两库双循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