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缺失与改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论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缺失与改善

韩超凡,鲁璇

武汉东湖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人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和家庭,在贫困、偏远地区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致使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时,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缺失

一、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缺失

1.德育的缺失

教育就是为了升学和就业,就是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这不光是我们许多家长的认为,更可怕的是成了我们教师的通识。“教育功利化”的背后是学校德育的日益边缘化发展。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教育工作者角度而言,往往因为自身认识不够的同时又历行不足,只一味地顺从家长的意愿,重智轻德,偏向发展。

当今的中国教育,开始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仅是学习知识,成人后走入社会才开始学习德育,开始学习做人。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部分国人的素质堪忧,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故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德育,令其拥有良好道德素养是必须的。

2.创造力的缺失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不难发现时有“高分低能”情况出现,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去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失败。在我们高举教育改革的旗帜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将“改革”落到了实处,是否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是否真正把学生当作了教育的主体呢?

中国的教学往往是内容枯躁,方法单一,甚至连答案也是标准的,这道题只能答:“1”,说“2”就是错误的。更不要谈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走入了中国的课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如何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走出来,关注学生主体本身、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视同仁”的对待,整齐划一的标准,千篇一律的教法。

3.人格的缺失

人格教育,就是对孩子人格、性格、情感的塑造。现代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孩子接受的教育偏向于知识性,不断学习知识技能,直到大学毕业掌握了一门技能,可以养活自己。然而很多人活得并不开心、压抑,更有极端的人甚至因人格的扭曲而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大学生“屠夫”马加爵就是个典型案例,新闻报道的“长春偷车嫌犯掐死婴儿”,男女朋友分手,心生怨恨而杀人等。一幕幕惨剧背后,反映的都是学生人格的缺失 。若加强中小学教育的人格培养与塑造,使学生拥有正确阳光的心态走向社会,那么悲剧很大程度能够避免。

二、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志。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所占比例接近70%其余部分才是学校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良好的配合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理性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1.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部分乡镇教育家校配合不当,多数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调研发现当地存在以下情况:80%学生的父母长年并常年在外务工,极少回家,留守儿童现象较多。家中老人带孩子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老人无节制溺爱孩子,孩子自由无约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老师的直接批评;另一方面学生上课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学习。农村经济落后,不少老人以务农为生,经济状况堪忧,80%的老人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外出务工儿子向家寄钱生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这种经济条件决定老人们在养孩子时,只懂得让其吃饱穿暖,不注重也无能力在孩子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提供帮助。

 2.家庭教育在学生情感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存在情感教育缺失问题,家长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在处理感情问题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学生早恋现象严重,一方面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要早找对象,否则以后就找不到了。同学之间矛盾问题处理不当,暴力解决问题现象时有发生。情感教育缺失的另一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抗逆抗挫折能力,孩子无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孩子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以及把握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在取得好成绩时,不及时反思自己的优势,反思不足,而是到处炫耀,严重者会不思进取处于“忘我”状态。当跌入低谷时,家长只会盲目责怪孩子,不懂得正确引导孩子脱离困境,部分孩子会认为自己人生再无希望,甚至出现轻生念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途径只有成绩单,对于孩子学习科目和知识点部分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了解。

三、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对策

1.制度安排的社会和谐

    身份制的确立、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因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区或居住地登记户籍,使农民工的子女能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2.教育资源配置和谐

    在新形势下,城乡、区域在教育发展方面十分不平均,教育已日益成为群众切实利益的较为突出问题。这种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倾斜。因此,要彻底改变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按照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则,给城乡公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把发展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介乎起来,加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努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尽量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

3.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其一,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不要再因为户籍的阻隔而使受教育的机会严重不公平。其二,城里的孩子和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致均等。不要再因为农村教育设施太差、师资紧缺使城乡教育水平相差过大,以至于出现城乡教育断裂现象。无论城乡孩子都有大致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切实减少农村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提高农村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使其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社会竞争。其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致平等。设法使城里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资源向农村开放,使农村孩子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其四,农村贫困人口子女有受教育机会。为贫困人口的子女见面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给予生活补助等。

    总而言之,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使之拥有公平的开发个人潜力的机会,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使之参加社会竞争起点较为平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关注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教育资源,并改善现状,是提升当今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制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5年卷)[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

[2]周大平·义务教育欠缺公平的制度安排[J]·望新闻周刊,2005,(19)

[3]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J]·改革,2004,(3)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