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思想

张龙杰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含光分校  710003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为了强化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总结归纳,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家庭教育思想的主干。在其主干思想的基础上,将家教思想概括为四“德”、三“志”。其中四“德”为:孝敬、仁爱、勤俭、谦虚;三“志”为:允公、重学、有恒。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家教思想;

家庭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子女良好品德,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在现实社会中,父母过度地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和特长培养,轻视子女的品德培养。所以要解决这类“教而不当”的问题,正确的家教思想和家教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而儒家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无疑是今人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就结合经典古籍和著名家训书籍,来阐述家庭教育的思想。

一、家庭教育的主干思想

儒学思想的开端源自“四书五经”,而家庭教育思想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受到“四书五经”所确定儒学精神的影响。如《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则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其大致意思可理解为:万物并行的大道中立志,遵循正道去做事,心怀仁爱去成长,凭借技能去谋生。笔者认为此教育思想是对的,其中的教育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先“立德”、后“强志”,再“谋生”。所以笔者认为是家庭教育中主干思想。

二、家教的具体思想—四“德”

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当中,不断涌现出很多经典古籍和著名家训书籍。本文就结合经典和著名家训,尝试总结出家教中的具体思想—四“德”:孝敬、仁爱、勤俭、谦虚。

1、孝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总是被列为众德之先的。孔子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如《论语·为政篇》中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抚养,还应要尊敬父母。

此外儒家思想中孝敬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儿女应该对父母的不当之举进行劝谏。如《弟子规》中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4]这些也是儒家对“孝而应有谏”的遵循。

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讲:“养亲以得欢心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5]笔者认为在当代背景下,不论是“孝而应有敬”还是“孝而应有谏”,最终以“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应是最好的孝敬释义。

2、仁爱—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仁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要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亲相爱,还要能够超越血缘,施诸于众,推己及人以至于博施济众。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讲:“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不得不相爱也。”[6]认为兄弟姊妹之间是同父母所生,血脉相连,一同吃饭、穿衣、上学等,即便是其中有人做错事了,也要相互仁爱。

再如《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7]孔子认为博施济众已经达到圣贤的境界。

仁爱在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兄弟姊妹的孩童时期,父母教育他们之间相亲相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天然地以此为“源点”去推己及人、博施济众,最终达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理想状态。

3、勤俭—家勤则兴,人勤则俭

勤俭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家庭物质财富的来源、也是家庭精神文明的基础。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讲:“家勤则兴,人勤则俭;能勤能俭,永不贫贱。”[8]这里所讲的勤俭就是家庭物质财富的来源。

再如春秋时期鲁国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9]其大意是做人若是勤劳就会心思节俭,节俭就能生善念,做人若是安逸就会心思奢靡,奢靡就会生恶念。

当今社会中,针对父母过度地重视文化课学习、轻视体力劳作的弊病,笔者认为勤俭这一美德是解决此问题最好的“良药”。

4、谦虚—戒满戒骄,君子不器

谦虚是传统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美德,且儒学家教思想对谦虚的推崇由来已久。《尚书·大禹谟》中记载:“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10]大意是:自满招来损失,自谦定会受益,这就是天道。这天道大概可以用《周易·谦卦》中的内容来解释。谦卦的卦象为下艮(艮为山)上坤(坤为地),高山入地之象,寓意着:越是高成就的人,越应要谦逊。

“戒满戒骄”是谦虚的过程。谦虚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进而心向往之,骄傲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以至于偏袒护短终入狭隘之境。

“君子不器”是谦虚的目的。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谦虚、博学,如此才能像大海一样。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教化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应“戒满戒骄”,以求博学多识;在做事过程中“戒满戒骄”,应似江海纳百川,最终达到“君子不器”的理想状态。

三、家教的具体思想—三“志”

“德”犹如沃土,“志”犹如高木。土壤肥沃充沛,树木才能笔直、高大。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立德”,还要“强志”。本文就结合经典、著名家训,尝试总结出家教中的具体思想—三“志”:允公、重学、有恒。

1、允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孝敬为“立德”之本,而允公则为“强志”之基。只有明确志向为何,终不会悔恨一生,并且小志小得、大志大得。如《钱氏家训》中记载:“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11]大意是:为自己一人的利益就不去谋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就一定谋取;当前一时的利益当然要谋取,千秋万代的利益更要谋取。

少年阶段是培养子女志向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无疑是少年养志的重要环境。笔者认为父母应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子女立志:首先多让孩子回归大自然,以期了解孩子的天性;其次多让孩子回归社会,以期能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人性;最后多让孩子阅读名人传记类的书籍,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帮助孩子立志。

2、重学—学以致用是根本

中国家庭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学习,认为学习可以通义理、明人伦、晓得失、取功名。如《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记载:“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12]其大意是说圣贤的皇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更何况我们普通百姓呢?用此来督促子女勤学上进,增强子女重学的意识。

再如《朱子治家格言》中记载:“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13]阐述了学习内容,要多读经典,以求培养品德、增长智慧。

在如今家庭教育环境中,笔者认为学习内容应以学以致用为根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从整体人生的价值来看,学习内容应有轻重本末之分。

3、有恒—强行者志,自胜者强

教育子女有恒心,同样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如《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记载:“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14]

在家庭环境中,为父母可用此法来训练子女的恒心。其一:每日计量,不可中断。每日给子女规定功课、亲自更改,并做相应的记录,通过上行下效的方式,以期达到“强行者志”的目的。其二:锻炼劳作,自磨毅力。节假日可给子女规定体育锻炼、田间劳作等任务,让其在锻炼和劳作过程中,自磨其心志,以期达到“自胜者强”的目的。

以上内容基本呈现了传统文化家教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需说明的是: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思想是为了服务当代家庭、指导当代家教,希望父母可以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家庭教育的主干思想,教育子女在万物并行的大道中立志,然后遵循正道去做事,心怀仁爱地成长,最后凭借着技能去谋生。先是“立德”、后为“强志”,再是“谋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2]礼记 孝经[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4]千字文 弟子规[M].北京 中华书局,2012

[5]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6]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8]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14

[9]国语[M].北京 中华书局,2007

[10]尚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12

[11]张仲超:钱氏家训[M].线装书局,2010

[12]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13]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4]孟子[M].北京 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