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三进”工作视角下《高级德语》课程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初探“三进”工作视角下《高级德语》课程建设

佟庆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省长春市,130117

内容摘要:推进“三进”工作是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对德语教学极其重要。德语教学所培养的人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又充分知晓和尊重外国文学文化。

关键词:“三进”工作;外语教学;高级德语课程

一、引言

外语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会语言”“通规则”“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必须是心怀“国之大者”,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融入外语专业教材体系建设。“三进”试点过程中,有关高校已组织编写了一批高水平教材、讲义和教辅资料。但是“三进”工作与科技德语相关的教材数量较少。我们通过学习、借鉴这批最新的教材,开展教材研读,编写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案例,推出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持师生开展课程研究、教改研究、创新创业等专项建设,打造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三进”项目,不断丰富教材内容。所以,以“三进”工作为出发点对产出导向型的德语教材建设研究并付出实践,正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二、坚持理念的守正为本

“三进”工作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在创新之前要清楚地认识到底线是什么,要遵守什么、摒弃什么。“三进”工作20多年来所遵循的原则为新时代“三进”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最终目的是使新时代大学生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精髓以指导自己的实践。首先,高级德语课程中的“三进”工作要回归这一思想的本质,坚守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确保“进”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而不是一些错误和歪曲的解读。其次,“三进”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价值的传递过程,要坚持德语课程的三个统一:保留现有高级德语课程中的精华,并对无关紧要的内容进行删减,对内容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与此同时保持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做到拥护我党教学方针,坚持政治正确,弘扬中国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再次,任课教师要按照“政治要强”“人格要正”的要求,保持政治清醒,将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和基础。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体系,充分依托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依靠教学体系实现进头脑这一最终目标。

三、用好课程现有资源

高级德语课程的创新并非要全盘否定过去前人的成果,也不是与过去所做的工作进行完全的决裂,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继承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建立在过去 “三进”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方法。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展、《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培训会等活动都有效地推进了高级德语课程“三进”工作的开展。同时,伴随着高级德语课程改革和学科体系建设的不断进步,教师队伍建设也呈现出逐步优化的局面,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在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和实践、解答学生疑问和困惑等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这些都是“三进”工作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此外,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塑造了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受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推进“三进”工作发展的基础。

四、推动教材创新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做好“三进”工作亦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在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做好高级德语课堂上“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教得好”[2],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

首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在及时修订教材内容、继续丰富教材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高级德语教材体系主要包括教科书、练习册、课件、案例、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等。第一、改变教材概念,使教材从纸质媒介转变为多媒体互动平台,将静态、封闭、平面的模式转变为动态、开放、立体的模式。[3]学生通过利用“地球村”的模拟场景对所学外语知识进行输出,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场景分析中与教材形成互动。第二、以网络为依托,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互联网”“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为基础设施,将传统教材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应用于高级德语课的翻转课堂等。第三、构建由数字课本、电子教案和课件、微课、题库、案例库、学术论坛等形式构成的多元素、多环节的教材模式。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一内容可由几种不同的教材模式进行展示,但有所区别和侧重,理论常识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分析可采用案例库等。第四、改进教材呈现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是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外观形式,对教材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需根据不同种类的教材设计教材栏目;要在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呈现教学内容、布置思考任务等方面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元素融入版式设计,以使教材更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其次,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精准进课堂。紧紧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精准转化。

五、总结

推进“三进”工作是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对高校外语教育来说极其重要。高等外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会语言”“通规则”“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必须是心怀“国之大者”,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又充分知晓和尊重外国文学文化,致力于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等外语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研判、准确识变、把握方向。在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大势下,外语教育战线应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通过以研促教提升课堂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坚持内容至上、深耕教材,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为支撑,通过开展研讨、培训、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立场。积极发掘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词汇的德语解释,增强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提升学生接受、点赞和转发的意愿。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借此技术优势,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当然,要坚持科学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而改变这一思想本身的内涵。抓好“三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外语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等外语教育必将培养更多青年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01)

[3] 洪晓楠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