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

简亚东

河南省信阳技师学院  河南信阳

摘要:在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一门知识面涉及广泛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没有配置完备的教材资料、未构建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优秀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法落后等困境,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业、全面推广机器人技术产生制约。伴随着我国全面推动产教融合,学校应通过深化调研、明晰潜在不足,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优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产教融合;教育

1人才需求与实训课程现状

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教育已具备完整规模,而我国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仅仅是在电气类专业课程方向上做出延伸,工业机器人课程与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应用联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学校课程核心,实训课程是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学校来说,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只有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理论所学,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才能够“抢占”就业市场。通过对工业机器人人才招聘需求数据分析得出,技术应用类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以毕业生为主。在电工机器人操作、维护调试、装配保养等岗位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关的实训经验。因此,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连接。

2工业机器人专业面临的问题

2.1人才岗位需求量大

“机器换人”是工业信息时代企业技术改造首要任务,我国每万名员工操作机器人数量超过100台。为了加快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特别是电工机器人操作员、维护调试员、装配保养员等岗位中的一线技术人员。一些数控设备企业每年招聘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占较大招聘比例。然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在机器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发展上不能满足企业应用需求。企业管理者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熟练实践操作技术,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与团队配合完成工作。这对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要始终保持产业需求与人才建设相对接。

2.2培养方向不明确

学生在学校中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规划上不够清晰。一方面,工业机器人教学在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实训课配置上没有明显特色,没有结合人才培养方向与职业能力特点;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课程只是在电气专业课中加入了工业机器人方向的学习,仍以电气专业知识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再加上机器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实验设备,造成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方案难以执行。

2.3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企业选派优秀工程师加入学校实训教学。这种模式增强了企业参与地位,但不能从本质上深入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构建;二是同当地相关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派送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学习。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量很大,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模式既要对理论知识勉强消化,又要花费大量时间熟悉机器人使用操作,加上工厂任务繁忙,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由于产教融合力度不够,企业对学生存在偏见,造成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变窄。因此,应加强产教融合力度,实现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生源,企业同时为学生提供岗位,认可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保障就业稳定。

2.4实训课程结构不完善

实训课程是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与企业技术专家、学校负责人交流中发现实训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只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对机器人程序、构造、使用缺乏紧密联系,实践素质偏低;实训课时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需求,没有对接实训职业资格标准,实训目标培养有待优化;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传授知识,自身探索能力并未得到锻炼,甚至呈现逐步减弱。教师在教学设置方面,未能充分围绕学生所需开展教学工作。在学校课程教学任务中,仍未建立岗位、教学、职业能力一体化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及方案

3.1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现实需求,根据学生职业素质、行业标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从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培养目标。基础理论、实践操作、系统集成是开展专业课学习的三大层次,主要实施“课堂工业化、工业课堂化”的教学方法,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展侧重实现产教相互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工业化”应积极打造关联于实际工作的融洽氛围。在实际教学环节,课程模块应符合技能外化的具体要求,以仿训模型、实践项目为依托,简易浅显化展现专业理论的“工业课堂化”。

3.2课程建设方案

专业课程的建设开发应当着重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输出,以培养工业机器人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以“刚需、够用”为基本原则。课程建设应符合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特征,密切关联实际项目,与行业产业发展内在需求相适应,使新知识、工艺、技术与方法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得以良好展现。

1)主流导向专业化。工业机器人现有课程建设与设置应符合高新技术或软件市场实际需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人才需求特征,对企业人才需求实际、市场人才供给、人才发展导向等展开细致探讨分析,进一步细分市场人才需求,进而确定多元化的专业发展方向。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动态追踪把握市场需求波动,及时对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2)基础学习阶段。理论基础知识、实际项目操作、系统基层化学习是基础学习的三大阶段。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后续阶段学习活动则无法开展。基于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更好获取并应用实际操作技能。阶段性学习的最后一环就系统集成化学习,从专业学习维度来看在于总结学习优势与不足,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优化策略

4.1专业建设方向融合

教育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因此,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是培养人才目标实现的第一步,决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只有将行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实现产业与专业对接,发展产促教、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模式,充分依靠产教结合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因而在开设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时,要加强与同类学校教育沟通并深入企业调研。通过整理调研资料,分析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专业特点,明确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4.2课程建设标准融合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合,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实际要求脱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能力发展不兼容等问题[2]。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意愿,为学生实训提高平台指导;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入职业资格标准介绍,如《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等相关内容,保障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符合企业人才所需。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对高素质、技能水平良好的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学校是培养实践性操作人才的主体,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吸收,培养工业机器人人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飞.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陈江燕.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3]廖玉伟.学校基于产教融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21,10(14):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