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德育势在必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加强青少年德育势在必行

刘新春

山东省禹城市实验中学251200

      ——瑟瑟寒风中,一十岁左右的男孩因奶奶没有给他买他想要的糖果,四肢着地,双手死死扒住路边的窨井盖,引来路人围观持续四十多分钟之久。 

    —— 一住宅小区绿化区内,两名少年使劲推搡一不锈钢告示牌,其中一根支柱已被折断。告示牌上写着:请爱护公物。

—— 一理发店内,两名发型奇特、服装怪异的男孩在穿耳洞。据老板讲是某高中逃学的学生。

—— 在一沿街店铺前,一老者面容焦急,挨家挨户寻找因和家长赌气离家出走的儿子。

      ……

以上事例令人深思,这让我们想到了“德育”这个经常谈到的话题。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有专家指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的绝对不是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暴力等腐朽思想文化不断地侵蚀着我们道德信念。广大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可塑性较强,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形成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德育要渗透在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由于受社会风气,影视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脏话连篇,俗语不断,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女生;吸烟、怪发、纹身、穿耳也不鲜见;与家长、老师说话横眉冷对、打架斗殴、偷窃他人钱财、破坏公物、校园抢劫等时有发生;上课睡觉、厌学、逃学、早恋,上网成瘾等令老师、家长无可奈何。这一系列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在培养了少数成绩上的优秀生之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差生。这不能全是孩子们的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功利的教育,我们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负责

2.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来,校园暴力、自杀、抑郁成疾、离家出走等屡见报端。这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据调查,目前我国20%左右的中学生、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警醒。在家庭、学校中,老师、家长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他们的一些非正常的表现:如抑郁、焦虑、失眠、与老师、父母争吵、行为异常、破坏性、对人冷漠、缺乏爱心、害怕交往等。青少年学生这些非正常心理和表现一旦积聚到一定程度,并且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消除和矫治,往往会诱发人格缺陷和行为缺陷,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家庭、学校培养孩子的一门必修课。

     3.励志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完全成了给家长读书,给老师读书。他们不能体会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我们要用强者的事迹感染孩子,要用具体的实践磨练孩子,多教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整天学学学,分分分。心态决定一切,信念是最有效的心理状态。只有孩子目标明确、意志坚强,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动力十足、信心百倍,才能遇困难而不气馁。

4.情感教育。人的活动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对家长、对老师从内心佩服、爱戴,才能对他们所说的话、所讲的道理认真地去思考,用心去领会,进而落实到自已具体的行动中去。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孩子情感的培养,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他们做朋友,而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他们,这样才能建立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以利于教育的实施。试想,一个能够感恩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学生还能不发愤读书吗?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德育效果的好坏。

    首先,学校要强化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有一颗赤诚火热的爱心,要用自已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文明大方的举止言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学校要严肃校纪校规,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构建和谐校园,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通过板报、广播、文学社、演讲会等途径营造一种精神环境,用成功者成长的历程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再次,把德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德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贯穿在各科教学当中,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道理,在探究中培养性情。任何学科都有内在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教师只有把德育贯穿其中,把情感渗透其中,学生才能乐学,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在家庭中营造德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是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比学校环境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生活作风、行为习惯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

一方面,一些家长在物质上舍得对子女大量投资,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再加上现在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而且更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另一主面,很多家长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变空洞的说教为具体的行动,不要光一味地批评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要具体地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去做,并且在孩子有了进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孩子的自我行为,把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形中都会给子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家庭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所以,有人说,家长培养了孩子,孩子成就了家长。

3在实践中实施德育。传统的德育往往是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在德育过程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惩罚等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简单教条式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反感,德育的效果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要想让德育落到实处,就要为学生不断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实践。告诉他要爱国,不如让他多看一些反映爱国主题的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告诉他要热爱劳动,不如让他到农场,到工厂,到社区参加劳动锻炼;告诉他要遵纪守法,不如带他到看守所与那儿的人员进行交流,不如让民警,交警现身说法;告诉他要立志成长、艰苦奋斗,不如请那些成功成才的模范人物来学校与学生共同交流等等。在实践中他们对这些鲜活的教育内容产生诚挚的兴趣,对追求真理会有强烈的愿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逐渐形成,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成为他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  .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呼吁我们要重视孩子们的德育教育,让教育的本质回到以人为本上来,重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育、教学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细心观察、严格要求,防危杜渐,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