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羌族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四川羌族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

汪浩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摘要:羌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意义、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播价值。目前,原始羌族音乐集中在四川岷江中上游河谷和沿江羌族村落,传统的音乐文化在村民中口耳相传。因此,本文将以四川羌族音乐文化的特征与传播现状入手,对羌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音乐文化类型等进行详细分析,通过研究四川羌族音乐文化内涵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展开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保存和保护事业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四川羌族;音乐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功能;作用

一、四川羌族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推进农村文化振兴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文化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对农村文化振兴重视不够。新形势下,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任何文化都需要以一种特定的载体进行传承,而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依据乡村文化活动的延续。由于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复杂性,所以,每种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表现形式都不同,因此民族特征明显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振兴是产业繁荣、生态宜居、文明乡村风格和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振兴之路。要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将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国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产业繁荣、生态宜居、文明乡村风格和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羌族民歌艺术形式特征及特殊文化形式

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羌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羌族青年对羌族音乐的接受度不高,一些羌族民歌和民谣处于失落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如确定传承人,促进羌族音乐的传承。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承下来。物质文化,如建筑、器皿、服饰等,以物质形式传承,而非物质文化主要以口头和书面语言传承。对于没有书面文字历史的羌族来说,口耳相传的羌族民歌是羌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羌族就有“唱而不写”的歌唱习俗,通过歌唱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在艰苦的工作中,歌唱大自然、生命和光明的未来。羌族民歌的产生、传承、发展和演变与羌族人民的生活轨迹密切相关。羌族民歌的歌词、咏叹调和表现形式是羌族人民生活的直接表现,是马克思主义“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理论的真实写照。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了羌族的智慧、文化、宗教、习俗和历史等诸多方面,在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羌族民歌是羌族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和基础,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羌族民歌体现了羌族人民的道德情操、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承载了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在语言无文字的羌族社会,口头流传的羌族民歌已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羌族民间传统文化发生、传承和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载体。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羌族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二者密不可分。而羌族音乐文化不仅是羌族娱乐的工具,也是羌族文化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在羌族悠久的历史中,多声部的羌族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羌族民间音乐形式流传至今,深深扎根于羌族的艺术土壤,反映了先民艺术创作的历史光辉。羌族民歌独特的复调和演唱形式与其自身的文化观密切相关。然而,这样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处于消失的边缘。因此,要尊重乡村文化的创造,如倡导孝道文化、弘扬优良的家风、通过村规民约改变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来自基层有效的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三、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的振兴,必须保护、继承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更好地延续农村文化的血液。要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育群众、净化民俗的重要作用。从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基本格局的保护,加强对农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和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日和传统体育活动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文化创意,我们可以设计和表达乡村传统文化,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按照标准、网络、内容、人才等要求,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引导文化供给,建立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实行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需求,更受农村居民欢迎。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普、普法教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落实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制度,发挥县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辐射作用,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二级全覆盖,提高服务效率。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让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便捷进入农村。坚持重心转移、资源转移、服务转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传统工艺振兴规划实施,培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品质提升、品牌形成和就业促进。积极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衔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搭乘乡村旅游快车,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和耕作体验中,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范燕华,龙有成.人类学视域中的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3):153-157.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8.03.026.

[2]范燕华,龙有成.人类学视域中的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3):153-157.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8.03.026.

[3]范雨涛,刘汉文.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8):220-225.

[4]宋沛,何冬梅.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成都温江实验学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114-115.

[5]范雨涛,陈欣,肖敏.论音乐类非遗传承主体的维护和培养——以松潘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87-94.

[6]丁博. 藏、羌多声部民歌的民族音乐学阐释[D].南京艺术学院,2020.DOI:10.27250/d.cnki.gnjyc.2020.000127.

[7]黄馨颉,徐粒鸿,谢盛菊,肖虹飞.羌族传统音乐与“快闪”文化文献综述[J].艺术品鉴,2020(18):164-167.

杜定然.羌族民间音乐走进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四川戏剧,2020(09):154-157.基金项目] 四川省2022年度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川西北地区羌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JDR0083,项目负责人:汪浩

汪浩(1984.4),男 汉族 甘肃武山人 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从事音乐表演 声乐教育文艺美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