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姜维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心理育人立足于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高等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结合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学科专业特色,从教育体制、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和朋辈辅导等方面入手,探析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美术与设计类;学生社团;朋辈心理咨询

受社会结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心理失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同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因心理失衡问题造成的极端事件,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就心理特征而言,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有独特个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追求独特与个性,而不过分崇尚时髦与流行。相比较千篇一律的“时髦”或“流行”而言,他们更喜欢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二是他们直率纯真,心理防范能力差,待人处事热情,更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三是他们创造性强,随意性大。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往往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激奋也易受挫,情感更丰富。

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负责规划与协调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主办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做好心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干预以及心理异常学生的转诊治疗。二是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室和情绪宣泄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立校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健康沙龙等心理趣味活动。三是心理健康普查和重点人群的筛查工作。新生入学后,组织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筛查,对特定群体予以关注。四是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印制心理调适指南,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展演,校园展板等形式,线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线上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校和教学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整合资源,实现学校层面和教学单位的协同联动。从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方面来看,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学校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处)的一项常规工作,未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二是教学单位缺乏主动工作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将学科专业特色、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特征有机结合,教育活动效果不理想。

构建职责明确、协同联动的校院二级教育体制,学校主要负责规划与协调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主办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做好心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干预以及心理异常学生的转诊治疗;从教学单位层面来看,各二级教学单位应加强本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层面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除此之外,各二级学院还设有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各个班级设有心理健康委员,宿舍设有心灵护航员,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是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丰富校园生活、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活动载体。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学习,互相交流情感,可以减轻个人心理压力;有序的良性竞争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一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团建设相结合。受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和学习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整体普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团体训练课程和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社团活动应以体验学习为主,辅以理论学习。社团活动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专业特色。以设计类大学生为例,可以充分发挥动画专业和影视专业的学科优势,将专业学习、社团活动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动画专业学生和动漫类社团,可以利用漫画创作大赛、漫画小贴示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宣传心理知识,传递爱与快乐,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悦纳自我”,营造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编导和影视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故事,进行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后期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大学生活、梦想与成长。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每年都会举办心理剧DV大赛和心理漫画大赛。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一部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我剪辑和后期加工的心理剧DV,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深受师生好评。

二是通过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得到的尊重和认可,可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生活的热情,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有关论述。志愿活动中的失败和挫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心理调节的同时,能使学生的个人成长得到持续的心理动力。

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与支持他人的能力。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围绕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如何提升心理素质开展研究性调研活动,对他们了解自我非常必要。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感受社会,更好的理解他人,增进对社会和人民的情感,有助于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发挥朋辈辅导的积极作用

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咨询辅导更具有亲情性、互助性和有效性。对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开展朋辈咨询辅导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性别差异角度来看,朋辈心理咨询在女性间较容易进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中通常女生较多,具有开展朋辈辅导的优势。二是辅导双方年龄相仿、人生阅历相似、专业爱好相同,客观上拉近了咨询双方的距离,更易于情感交流,可以弥补专业咨询的不足。因此,对乐意从事朋辈辅导的志愿者进行咨询培训,传授倾听技巧、讲解心理咨询的原则和积极心态培养的方法,达到心理健康自助的目的;另一方面,耐心的倾听和合理的疏导,可以实现“心理互助”的助人目标,从而实现助人与自助的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的发展成长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三全育人效果和学校的和谐稳定。新时代加强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构建职责明确、协同联动的校院二级教育体制,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通过课程设置、社团活动和朋辈心理咨询等形式,多渠道向学生传授心理调适技巧,增强美术与设计类大学生人格协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征发展,培养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

     [2]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郝颖.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