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施策略

钱虹

达拉特旗第十二幼儿园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4300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幼儿园生涯养成的。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培养

一.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与习惯的总称,心理学认为它是自动化了的动作.也

包括思维和情感, 那么,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其对象为幼儿,种类为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可以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理解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良好的自动化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二.当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规范幼儿的行为时,自己却没有按同样的标准做到。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有时教师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儿的父母,从这点来看,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的。我们知道幼儿期的主要行为方式是靠模仿得来的。教师作为幼儿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有的老师走路懒散,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跟着走路懒散;有的老师闲来喜欢坐在凳子上摇晃,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就跟着坐在凳子上摇晃……时间一长,幼儿就把这些模仿来的动作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

(二)父母在家庭活动中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三)社会环境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

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固执.依赖.挑食.胆小.多动不安.好斗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受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施对策

(一)教师树立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的神圣职责,教师既向幼儿传授知识,又教导幼儿怎样

绘画、叠纸、玩游戏等,所以,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纯洁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有着良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培养并提高幼儿习惯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扮演的是既重要又特殊的角色,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二)父母结合家园合作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活最为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幼儿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自觉按每日生活常规生活。如果家庭冲突不断气氛紧张,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安,造成心理创伤,变成胆小孤僻,对人冷漠和性格暴躁等性格,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样父母就没有能力来规范他们一日的生活,更不用说指望他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了。其次,创造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整洁爱美爱物品,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威信,取得幼儿的信任,幼儿会听从管理并会积极响应每一项要求。家长作为幼儿接触最频繁的社会成员,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这些都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现在的许多家长轻视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大打折扣的现象。

结论: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实践,认为小组工作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性,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通过项目活动,我总结出了项目活动的经验和困境,并尝试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项目的后续开展有所帮助。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获得更为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赵振杰.浅论习惯养成的教学意义[J].教育探究,2004(06)

[3]钟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