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综述

 ,陈石超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110

摘要儿童期虐待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而心理虐待和忽视是其核心成分,不但对儿童的心理造成重大打击,而且将对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文章试图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在介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以往研究的不足,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和参考。

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虐待;心理忽视

1 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研究综述

1.1 定义

关于心理虐待,目前还没有统一、确切的标准。心理虐待主要来源于对儿童有责任义务、关系亲密的人,是持续的、重复的、不恰当的行为,它大大损害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但这些行为不涉及对儿童身体和性的接触。心理虐待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责骂、恐吓、干涉。忽视定义为抚养者长期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而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基本的需要包括适宜的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保护、住房、衣服、食物、卫生保健。一般认为忽视应该包括情感、教育、身体、监督三个方面 [1]

1.2 心理虐待和忽视及其不良后果   

在儿童身上发生的任何虐待和忽视行为都会给受虐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上的伤害,心理虐待比躯体虐待更甚,由于其实施行为的隐匿性,它的后果更难以阻止。但由于心理虐待和忽视是被虐待人站在主体的角度对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主观感受的回忆与评估,体现的是主观感受和程度,心理上的感受比客观的现实对人的影响更大。心理学家B.埃基兰德的研究表明: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要比遭受肉体虐待的孩子承受更大的精神和心理痛苦,这是因为心理虐待会给孩子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而忽视经历也将带给儿童难以纠正的个性偏差,有研究表明忽视的儿童易焦虑、缺乏注意力、不能理解学习内容、被动、严重依赖老师的帮助、赞扬或者鼓励,很少表达他们的积极的情绪或者幽默感 [1]

2 国内外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测评工具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评价体系,了解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已迫在眉睫。这里重点综述三个测评工具。

2.1 儿童期创伤问卷

   由Bemstein和Fink等人于1994年编制,是一个测量不同类型虐待忽视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回顾性测量工具。问卷包括70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因子分析后得到四个因子:身体忽视、情感忽视、身体和心理虐待、性虐待.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是0.79-0.96,重测信度0.78一0.86。后来,问卷被简化成了28个条目的版本。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5个条目)和三个效度条目组成。经检验有良好的信效度。与其它量表相比,CTQ条目较多,包含面广,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反映不同类型的早期创伤及其创伤程度,因此得到较多的研究和使用。

2.2心理创伤和心理资源量表

1997年Holmes和Forand等人编制,由两个分量表共7个维度组成:心理创伤分量表和心理资源分量表。量表采用4级评分,经检验有良好的信效度。这个量表在大学生中进行了有受虐史的和无受虐史学生之间的比较,结果发现受虐组比非受虐组经历了更多的身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且受虐组从家庭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和情感鼓励更少、经历的消极性事件更多、更少地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缓解情感应激和使用积极的对策略。

2.3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

邓云龙,潘辰等(2007),根据我国文化背景制定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PANS),由两个分量表构成:①心理虐待分量表:包括责骂、恐吓、干涉三个维度;②忽视分量表: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和身体/监督忽视三个维度。经检验有良好的信效度。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在0.8以上,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56一0.71。

3 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实证研究 

3.1 心理虐待和忽视研究现状

常宪鲁[2] (2008)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结果发现成人在童年期受到心理虐待和忽视较为严重,总虐待发生率为47. 39%,心理虐待发生率为18. 26%,忽视发生率为42. 17%,且男女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忽视发生率少于女性。谢智静等[3](2008)的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30%,且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而忽视的发生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丁大为等[4] (2008)的研究结果, 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30%,在心理虐待的发生率上,男生高于女生,忽视发生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同时经历过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学生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

3.2 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谢智静等[3](2008)的研究发现,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儿童的远期影响表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各维度与大学生在SCL- 90因子分及总分相关显著。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樊富珉等(2002)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用SCL-90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1%,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摸高。

3.3 儿童虐待对人格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5]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期创伤性经历尤其虐待或忽视是人格障碍的潜在性危险因素。Johnson[6] 对639名1~11岁儿童进行了18跟踪研究,最终发现有81人(12.7%)受到虐待或忽视;在控制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精神障碍的影响后,儿童期受虐待或忽视者成年后的人格障碍发病率是未受虐待者的4倍。

Widom[7]对676名12岁之前开始受虐待的儿童和520名严格匹配的对照组进行了20多年的前瞻性跟踪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能够通过增加男性受害者的攻击性行为导致暴力犯罪,却没有发现虐待经历增加女性受害者攻击性行为的证据.

3.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会导致的后果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常常被讨论在心理、生理、行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常常表现在如高危险性的行为、抑郁、焦虑,比如,这些人可能会倾向于吸烟、酒精依赖、非法毒品、暴饮等。反之,高危险的行为会导致长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性传播方面的疾病、癌症、肥胖。但也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虐待和忽视儿童都会经历长期的影响,研究人员也开始研究为什么在相似的环境下有些遭受虐待和忽视的儿童会受到长期的影响,而另一部分相对而言毫发无伤。有能力应对去影响负面的影响,有时候被称作“恢复”。可能与个人的特质有关,比如乐观、自尊、有智力的、有创造力的、幽默和独立。[7]

也有研究发现,环境等各方面原因也会影响。受虐待儿童的不同特点研究被研究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主要是关于他们的生理虐待、性虐待、忽视。女孩高于男孩4倍的概率更容易被性虐待,在生理虐待和忽视上没有任何区别,年长的儿童更容易遭遇虐待和忽视相对于年幼的儿童,但在种族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会遭遇生理虐待和忽视相对于父母健全的家庭。[8]

4 以往对心理虐待与忽视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1)除了性虐待和严重的身体虐待外,对于儿童虐待与忽视的其它不同类型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统一的认识。

(2)缺乏客观的、统一的测量手段,从而影响了这一问题的量化分析和统一判别。

(3)往往只考虑研究儿童虐待与忽视形式的一个或两个方而,而忽略了其它几方面的影响。

(4)倾向于只考虑一个特殊类型的发生率(例如性虐待)而忽略了其它各种虐待形式的共同作用,尤其对儿童的长远影响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另外,当前各国有关防止儿童虐待与忽视机构中,关于儿童忽视的报告例数超过了任何其它虐待形式,但关于专门研究儿童忽视的文献很少。

(5)目前考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影响因素较少,主要集中探究之后对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的影响,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较少。

参考文献

[1] 廖英.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6

[2] 常宪鲁,王华云. 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6):1239-1240

[3] 谢智静,唐秋萍,常宪鲁,邓云龙. 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6):63-65

[4] 丁大为,邓石龙,汤炯,唐秋萍.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960-961

[5] 朱相华,耿德勤,赵后锋,杨永杰,李娇.儿童期虐待与人格的形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6):574-575

[6] Johnson JG,Cohen P ,Brown J,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creases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Early Adulthood. Arch GenPsychiatry,1999,56:600-606

[7] Long-Term Consequence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July. 2005 [Online]. Available: http://nccanch.acf.hhs.gov.

[8]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efinitions,consequences,and treatment,.Child study center,2003,7

作者简介:陈石超(1988年-9月),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士,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