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新山岩体南沿花岗岩接触带找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卡房新山岩体南沿花岗岩接触带找矿研究

周斌 ,黄世邦 ,贾谨搏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卡房分公司       云南省个旧市       661000

摘要:根据近年新山岩体南沿揭露的地质信息及矿体地质特征,总结、分析地段内接触交代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思路。对区域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山岩体南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前言:新山岩体南沿位于个旧矿区卡房矿田新山矿段,北起玄麻冲断裂,南至新山断裂,东至新山岩体西沿,西至个旧断裂。随着多年来对区域的持续勘探,由地表至地下,探获了一定的资源。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验证,对新山岩体南沿铜、钨多金属矿床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区域地质慨况

个旧矿区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我国滇东南锡矿带上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地中海—喜玛拉雅成矿带的交汇处,为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相接的部位。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及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三大地质构造单元汇聚地带之华南褶皱系西南角。

1.地层

研究区内主要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碳酸盐岩地层、第四系(Q)残积一坡积堆积物、第三系(N)陆源碎屑沉积地层。个旧组(T2g)分布在整个矿区,全为卡房段地层出露,在矿区内细分为6个岩性段从东至西由新至老依次为T2g16、T2g15、T2g14、T2g13、T2g12、T2g11

2.构造

老熊硐断裂:南侧与近于平行产出的玄麻冲、大白岩、金竹林、等几个断层与老熊硐断层组成近东西向断裂带,此断裂带向西撒开,向东收敛;断层北盘明显向东推移,向南倾,倾角60-80°,为压扭性断裂;在岩浆侵入之前已经形成,对岩株形态有明显控制,存在多期次活动。

仙人硐断裂:断裂已知走向长度大于3千米,倾向南,倾角60~80度,断裂上宽下窄,具多期活动性,显先张后压扭特征。断裂带中有矽卡岩和长英岩脉充填,断裂为成矿期断裂。

次一级为新山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南倾70-85度,延长大于2千米,断裂向东延伸后交于仙人洞断裂上,为一压性断裂。北部由北东30°--50°的炸药库、五号孔、等组成的断裂带,倾向北西,局部扭向南东60°--80°,垂直断距20--50米;近南北向的下梭坡断裂倾向西,倾角70--85°,具压扭性,属三至四级构造。

竹林--新山弧形背斜:背斜轴从南向北,由北东10°逐渐转向北东70°左右,延伸至金竹林后向北又转向北东30--40°,大致呈S型;弧形背斜在新山、竹林两端开阔,中段狭窄,呈哑铃状。其次在背斜两翼尚有几个大致垂直或平行背斜轴向发育的横向或纵向次级褶皱挠曲带,如大白岩背斜、马扒井向斜等。褶皱一般不强烈,岩层产状一般5--20°局部稍陡30--40°。新山、竹林花岗岩岩株、凸起亦大致沿弧形背斜轴部侵入,岩株顶部的宽窄与背斜构造大致吻合,两端宽而凸起,中间窄而低。岩株凸起与背斜构造的吻合,说明褶皱构造对岩浆入侵与岩株形态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

二、矿(层)体地质

区内主要以铜、钨矿化的多金属矿床生成,与白沙坡黑云母花岗岩岩株的侵入有直接关系,岩株的同生铜含量较一般岩体高。产出矿床主要是沿接触带生成的接触交代---热液硫化物期的矽卡岩硫化矿床。矽卡岩矿床的产状、形态、规模受岩株产状形态控制,铜、钨矿化强弱与硫化物多少有关。

1、接触带矿体

一是沿花岗岩岩株顶部正接触带产出;矿体位于花岗岩接触部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铜、钨矿化为主,一般厚度较小,但于走向方向延展较长,局部以矽卡岩过度。二是沿花岗岩枝凹陷带产出,矿体位于花岗岩上部,矿体受花岗岩凹陷形态控制,矿体呈囊状产出,一般规模较小,但品质较高,沿走向方向延展不大。

2、层间矽卡岩矿体

矿体主要以侵入形式产于T2g11地层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主要以钨矿化为主。矿体厚度由靠近岩体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变小。走向延伸较大。

三、成矿规律

区段内矿床,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同时也受地层及断裂的影响与控制。成矿有利条件与矿床赋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山凸起及岩体上发育的岩株凸起部位:矿体主要围绕新山凸起及其发育的岩株顶部及四周产出。

2.岩株的凹槽、凹陷部位:岩体以岩枝、岩脉、岩舌的形态产出,矿体赋存于其形成的凹槽、凹陷部位。

3.岩体的转折部位:岩体产状转折部位是有利的成矿地段。

4.断裂加互层及断裂的扎根部位:区内断裂加上白云岩与灰岩的互层是有利的成矿部位。另外交切于花岗岩的成矿前断裂其扎根部位也是有利的成矿地段。

四、找矿思路

区内燕山期花岗岩沿薄弱层面侵入,带来了大量的气液,为该地段成矿提供了矿源基础。在整个岩浆上侵过程中,对周边地层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创造了矿液充填、交代的空间。从位置上看,地段内花岗岩体正位于新山弧形背斜轴部的转弯处,岩株顶部由南西向北东延伸由宽变窄,在岩株的北西、南东两侧形成两个岩枝。从已探获矿体的控矿条件 、赋存位置来看,基本与花岗岩岩株、岩枝、岩脉关系密切,。

在日常的找矿工作中进一步分析花岗岩形态,能更好的预测有利成矿部位。而对于花岗岩岩株形态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造对岩体形态的控制:岩株的产状形态,明显受褶皱、断裂、层间构造控制。

(1)褶皱对岩体形态的控制:白沙坡花岗岩岩株的主体与新山弧形背斜基本一致。岩株凸起的延伸方向与背斜轴大体吻合,次级褶皱挠曲带对岩株的起伏亦有影响。

(2)断裂对岩株形态的控制:岩株两侧及岩枝、岩舌的延伸,明显受早期断裂的控制,下梭坡、五号孔、金竹林等几个主要断裂,控制了岩株北西侧产状与岩舌的延伸,岩体与断裂接触处产状变陡,不在延伸。玄麻冲断裂则控制了北东侧岩株的延伸与岩株的产状。

(3)层间构造对岩株形态的控制:层间构造对岩株四周的岩枝、岩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间构造集中表现在岩层物性差异的接触面。地层层间接触面和玄武岩与灰岩的接触面产生层间剥离与层间滑动,形成薄弱面,岩浆沿此类构造充填贯入。

2.地层岩性对岩株形态的控制:新山花岗岩岩株顶部凸起受T2g13-1泥质灰岩的遮挡,限制了向上发展,变玄武岩与互层带又影响了岩株、岩舌的形成。

(1)变玄武岩对岩体形态的控制:在下梭坡、白沙坡一带,变玄武岩普遍在花岗岩岩株周围,岩舌下的凹陷中产出。相对于大理岩来讲变玄武岩的组分含量及抗压性均高于大理岩,花岗岩岩浆侵入只能沿大理岩层间贯入交代。

(2)互层带对岩株形态的控制:区内白云质灰岩与灰岩互层带,因两种岩石化学、物理性质的差异性易于产生层间构造,为岩浆在上侵过程中提供了空间。

参 考 文 献

1、个旧锡矿地质(冶金工业出版社)

2、云南个旧矿区地质找矿与研究(党玉涛,秦德先)

3、个旧锡矿的矿床成因与找矿新发现 (秦德先)

4、个旧矿区壳源重熔岩浆岩石系列特征、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 (戴福盛)

5、云南个旧锡矿床成因研究综述 (张欢. 高振敏. 马德云. 陶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