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

梁江源

身份证号码:45212419880302091X

摘要:河道在水流及河床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河岸崩塌,进而改变河势。此外,水污染问题加剧,对河流生态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农田水利及周边城镇村庄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碧道理念为河道生态治理防洪安全、休闲娱乐、文化建设及宣传提供了新思路。这种依托“水”及水生态建构河道空间范围的新理念,也为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滨水经济带奠定了基础。本文以碧道理念为背景,研究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探讨河道综合整治的策略。旨在为河道整治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碧道理念;河道;整治;景观;水

引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资源。河道与水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河道作为水的载体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与社会文化紧密关联,成为特定区域内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过去,河道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是人类生活的必要资源。随着人们对河道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赋予河道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而现代社会,河道还承载着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河道整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河道修复,而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综合整治。基于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包括河道修复、结构景观整治、功能性完善、动力学分析等内容。研究该课题对促进河道生态化、规范化、合理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碧道”理念概述

(一)定义

广东省在《万里碧道规划》中提出,碧道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以水为主线,以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景观特色营造与游憩系统为基础,通过统筹蓝、绿、红三线建设布局,优化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格局。“碧道”建设内容包括岸边慢行系统、景观带、文化节点建设,以及行洪安全、排污口整治、水源地保护、海绵城市建设、科普教育、滩地生态修复及生态环境营造等等。

(二)打造范围

流溪河位于广州市北部,发源于从化区吕田镇桂峰山,在江高镇南岗口与白坭河汇入珠江。干流全长156千米,流域总面积2300平方千米。流溪河是广州开发利用最多的河道,它负担着全广州市自来水水源总供给量的60%。流溪河是广州市辖区内唯一一条可全流域控制生态系统的内河,也是饮用水源保护区,还是广州市规划发展的重要资源。广州流溪河流域碧道项目打造范围包括流域内河道中心线两侧各2千米以内的区域。其中以河道及堤顶路外侧区域为核心区域。

二、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

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属于基于生态环境修复基础上的综合开发及功能区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安全巩固、特色景观营造、旅游文化建构等。最终目的在于形成以防为主,综合治理河道污染,促进河道两岸发展的生态景观廊道。

三、河道综合整治的策略

(一)水环境整治

1.初雨净化及绿地景观

初雨落地后雨水冲刷地表,携带地表泥污及其他污染物流入河道,就会造成河道污染。预防初雨对河道的污染需要加强河道两岸梯级净化系统的设置,通过栽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打造丰富多样的河道两岸空间形态和生态系统,提高河道两岸的净化能力。初雨净化系统的设计可引入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在河道两侧设置生态滞留区。如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砂率装置、卵石带、植物群落带等。通过合理配置植物,来降低雨水地表径流,强化河道两岸对地表水的过滤作用,配合绿地景观将河道两岸打造为雨水花园式的景观带及初雨净化系统。

2.水下森林净化系统

沉水植物对河道水体具有长期稳定的净化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河道内依据水深深度栽植适应性好的水域植物。如依乐藻、改良刺苦草、轮叶黑藻、矮型苦草等。通过栽植常绿型沉水植物,来减弱或控制河道水体氮磷总量,打造河道水下森林净化系统。

3.排放口净化生态系统

河道排放口是水体之间发生交叉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道排放口配置净化效果较好的植物,设置生态缓冲湿地及生态浮岛,打造河道口净化生态系统。如芦苇、千屈菜、水葱等。这类植物的根系具有吸收水底淤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作用。再如凤眼莲等腰三角形漂浮植物。它的生长对营养物质需求较高,且根系吸收能力较强。以沙草、灯心草、黄花莺尾、美人蕉、茭白、芦苇等植物灵活组合配置河道排放口净化生态系统,打造个性化的排水口生态景观。

(二)水生态修复

1.构建滨水生态沿岸

河道多呈自然弯曲形态,且河道沿线植物种类繁多,各沿岸段生物形态存在差异性。随着外来入侵生物对水体及河道两岸的影响,许多的河道两岸有80%的植物为外来入侵植物。这导致河道两岸原本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针对这种问题,建议采用乡土植被覆盖种植,改善河道两岸植物景观配置层次,恢复河道的本土多样性林相。根据水生态修复要求,还需要增加水滨沿线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滨水生态沿岸,丰富滨水生态沿岸的功能。

2加强生态环境优化和建设

从河道两岸由水环境向陆地环境过渡,根据水生态环境引进植物、动物,构建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条件,优化生态环境,逐步的恢复河道流域的生态链,营造河道水域及附近良好的生态景观大环境。同时,还可以在沿河两岸引入生态养殖业,开发“碧道”理念下城市特色文化,构建绿色产业链。

3.生态环境景观化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人为的在自然环境中构筑适合动物气息的场所。如鸟巢、虫洞、幼苗培育箱、育苗生长廊道等,使河道两岸的景观既体现功能化,又体现生态化和艺术化。形成具有欣赏功能、使用功能双重功能的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三)生态环境监测

考虑到河道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在进行河道整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通过长期的监测了解河道水体生物、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了解两岸生态景观建构所需的条件。在了解河道整治需求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化、一体化开发建设的理念,来建设河道及其附近水域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四)水安全水平提升

河道整治还要提升水安全水平,巩固河道行洪泄洪的能力,构建起河湖互通的行洪通道。具体措施参考如下:(1)实现生态景观及护岸一体化;(2)实现堤防工程景观化;(3)实现拦河坝景观化。要充分借助生态景观化设计来加强河道的防洪泄洪能力,保证民生安全。

(五)个性化景观营造

在河道整治方案中,还应该增加个性化景观的营造,创建城市特色文化,增添河道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在此基础上传承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在个性化景观的营造上,还可以建设亲水活动空间,营造微创景观氛围,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景观,构建与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休闲娱乐系统。在休闲娱乐系统的打造上,应充分利用植物景观配置来丰富文化景观特色,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性与综合性。

结语

综上所述,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的核心思路在于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多样化功能的建设。即以水为载体,充分利用水体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共享的多功能符合型河道生态廊道,赋予河湖生态廊道、休闲漫步、特色文化廊道、行洪通道、生态链及产业链功能。

参考文献:

[1]吕昌斌.中小型河道整治中的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2):179.

[2]吴瑾洋.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以广州流溪河流域碧道项目为例[J].绿色科技,2021(09):33-35.

[3]章利军.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以南雄市万里碧道项目为例[J].珠江水运,2021(23):111-112.

[4]焦健.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的设计[J].现代园艺,2016(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