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解题策略,发展思维能力—以《解题策略——转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感悟解题策略,发展思维能力—以《解题策略——转化》为例

蒋秀华[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解题方法可以由老师教,但解题策略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六年级解题策略这个版块,我做了专题复习,这节课讲的是转化。转化这种策略,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恒等变换的基础上,把原本未知的、很难的、繁琐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容易的、简单的问题。这个转化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方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分析问题、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一.打开视野,多角度看问题。

师:爱迪生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我想爱迪生的方法,应该是,拿一个量杯,装入一些水,然后把灯泡全部按入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灯泡的体积。

师: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

灯泡测量生:只要有实验材料就行。

师取出实验材料,请一名学生上来做实验,实验成功了。

师(追问):这是把测灯泡的体积转化成了?

生:把测灯泡的体积转化成了测水的体积。   

【分析:怎样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呢?在课的开始,我以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历史故事引入。做实验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可观测的事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检验和理解这个解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二.把目光回落到已有知识和经验。

师:你们能想一想,说一说,在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吗?请小组交流,分领域汇报、补充。

生汇报,师点评。

【分析:翻阅一到十二册的教科书,转化这种策略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学生早已接触并使用过,只不过当时他们是在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并没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它。课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学习、生活中曾经用到过转化的地方。由此,温故知新,学生清楚地看到其中转化策略的运用。】

三.视野多角度,方法多样化。

(1)图形与几何

师: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

例1

师:同学们桌上的信封里有这两个图形,你们可以动动手,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巡视。

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解说,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作品,

生1:先把图中(图1)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格子,左边的图形大约20格子,右边的图形也是大约20个格子,所以我认为它们的面积相等。

SUC53330

(图1)

师:很好,你用了数格子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图2)第1个图,把上面的半圆,剪下来,平移到下面,就拼成一个长方形,长5格,宽4格;第2个图,把左边和右边的半圆,剪下来,分别旋转到上面凹进去的部分,也拼成一个长方形,长5格,宽4格,得到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原来的两幅图面积相等。

SUC53334SUC53331

                               (图2 )

师:谢谢你的讲解!虽然两个图的形状改变了,但是面积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你通过等积变形 (强调等积),把原来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两个长方形,解决了问题。

生3:(图3)我的方法和第二个同学的差不多,但是,第1个图,我是把下面的部分剪下来了,向上平移后,得到一个长方形,第2个图,我的做法和他一样。结果证明,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SUC53336SUC53335

(图3)

师:谢谢你!演示和讲解都非常清楚。还有吗?

生4(边说边演示):(图4)我把这两个图都折成两层,像这样。然后,折成的图形都是原来图形面积的一半,这两个折成的图形,能完全重合,所以,原来的两个图面积是相等的。

SUC53329SUC53328

(图4)

师:很特别的方法,谢谢你!

师:看来条条大道通罗马,虽然同学们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可见,转化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法,从中选取最优的或最适合自己的那种,从而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分析:数学思维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主动探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在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自发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数与代数

出示题目:

师:怎么做?

生1:通分。

生2:等于             。

班上有不少学生一副疑惑的表情。

师(随便点一名学生):他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生3(摇头):不知道,但是我很想知道原因。

师:那请你上来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生2(边板书画图边书):恩。可以先画一个正方形表示整体1,它的一半是  ,用

阴影表示;剩下的一半是  ,用阴影表示;再剩下的一半是  ,用阴影表示;再剩下的一半是   ,用阴影表示。因为阴影(            )+空白(   )=整体(1),所以阴影=1-空白=            。

生2讲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真是个好办法,他把算式转化成了?

生(全班):图形。

教师通过课件再次展示学生画图的图。(图5)

分数加法

(图5)

【分析:数形结合,用图把题目的内容画出来,将算式转化成图形,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审题活动,有助于正确分析题目,快速理解题意。有了图,这一新视角,由于看到的已知条件不同,思维的方向也就不一样,从而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甚至更好的解题方法。】

师示范逆推变形,相应的减法算式。

师:我把算式变一下,                   ,又怎么做呢?

生1:把                  转化成图形,就是刚才的那个图。整体(1)减去阴影部分等于空白(    )。

师(板书):

找出算式存在的规律,扩大算式。

师:我看这个算式               ,好像有点规律呢!谁来说一说?

生1: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

生2:分子都是1,后一个分母是前一个分母的2倍。

师:按着规律,谁来给后面接一个?

学生说,老师板书,于是得到了更多的算式:

……

【分析: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题目,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在这道练习题中,我的示范,让学生看到,原来题目还可以这样变,我也会,这不是模仿,而是他们看到问题后,一会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了。】

(3)实践与综合运用

题目:咖啡和牛奶各一杯,两者份量相同。现从咖啡杯中舀一匙羹放入牛奶杯中,调匀后,舀回一匙羹放入咖啡中。问咖啡杯中所含牛奶是否少于牛奶杯中所含的咖啡?

生解答后,全班交流。

生1:如果最后把两个杯中的牛奶和咖啡进行分离,因为咖啡杯里的牛奶来自牛奶杯里失去的那部分,而牛奶杯里失去的那部分正是被咖啡代替了。所以,答案是含量一样多。

生2:如果最初咖啡和牛奶的分量都很少,少到只有一匙羹,那么从咖啡杯中舀一匙羹,咖啡就全部被舀完了,这一匙羹倒入牛奶杯中,混合后,再舀一匙羹(一半)回咖啡杯,最终当然含量一样多。

计算方法(略)。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用常规算法来做,也可以另辟蹊径,思辨求解。我用这道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考察学生能否自觉地运用转化策略,以及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是三思而后行,多个角度考虑,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还是读了题目后,不加思索提笔就做;另一方面,因为这题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很繁杂,迫使学生必须从角度着手,进行思考和解答。】

这节课在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同时,用到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思考,多角度看问题,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从一些无关的角度,进行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对于学生而言,能否自觉地从多角度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他们自己独立地去分析、思考。在面对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三思而后行,自觉地多角度考虑,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电话:13537523699

邮箱:jxh79@126.com


[1] 蒋秀华,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教师,高级教师,福田区首席教师,深圳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