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探索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探索分析

刘云峰

莱州市沙河中学  山东烟台 261423

摘要:根据从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中国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全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常见病患病率也在持续下降,这些都体现出我国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呈提高状态。但与此同时,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却不尽如人意,肉眼可见的肥胖、个子偏矮、小眼镜等问题也侧面说明了报告的客观性,这些又在提醒和督促着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与教师可以从观念、计划、心理这三个角度有条不紊的加强体能训练教学,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能素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能训练;探索分析

1强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育健康观

1.1教师端——方向把控的统筹观

比如一艘船如果要顺利地驶向目的地,就必须把握好舵盘,使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驶去一样,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掌舵人,其对学生加强体能训练有着方向把控的职责,教师必须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统筹观。在宏观层面上,从初一到初四,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体育项目都要进行细致地拆分,对于体能训练的项目进行难度递进的教学设计,并实时地根据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调整。在校内训练的同时,适当地组织校外训练,如组织学生参加体能比赛,与其他学校进行体育交流活动等,总之,教师要将加强体能训练这个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一个个体育项目与一次次体育活动上。

1.2学生端——积极主动的行动观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质量的直接决定人,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师,同样的项目,同样的方式,有的学生训练效果显著,有的学生训练效果较差,除了学生天生的体能素质以外,究其根源与学生的配合度有关,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行动观。比如,对于每一堂课的体能训练加强计划,教师可以通过评估这一手段以及小组训练这种方式来督促学生提高行动力。评估,指的是教师通过批评与表扬,否定与肯定的方式来客观地呈现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否行动,行动是否充足都被看在眼里,引起学生的重视。小组训练,指的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组内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努力,利用“朋辈心理”来激发学生主动训练(学生处于青春期,不服输,不愿输,不认输的少年志气是教学心理中可以被巧妙利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元素)。当学生心怀积极主动的行动观时,就能够在日常的训练中完成得更加到位,体能训练的效果也就更好。

1.3家长端——后勤支持的辅助观

近年来,体育锻炼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以前部分家长会默认甚至是鼓励子女将体育锻炼的时间花在文化课上,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少,说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地深入到家长的心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要协助家长培养起后勤支持的辅助观。在饮食上,教师可以主动地向家长分享合理的饮食方式(特别是有些爷爷奶奶一味地主张吃肉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的摄入),提醒家长重视家庭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搭配健康的饮食能够显著地强化体能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鼓励家长多陪伴子女进行家庭体育锻炼。比如在周末时与子女一起进行打球、跑步、游泳等项目,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运动有伴不孤单,运动乐趣更多,体能训练兴致更高,又可以观察学生体能训练的效果并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教师能够适时地调整体能训练计划。

2重计划,制定循序渐进的体育运动表

2.1普遍性计划——夯实体能素质的底子

普遍性计划,指的是针对全班开展的,着力于提高学生体能基础的运动项目。以耐力跑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制定分阶段,分难度的体能训练方式。比如,单纯地延长跑步的里程数,并在过程中通过速度快慢的控制,间隔休息的控制,步伐幅度的控制等多种方式来教会学生如何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合理地安排体力分配,从而降低体能损耗的速度。比如,在难度上予以提高。包括给学生们的双腿绑上沙包,让学生背着背包等,通过这种负重训练来加大学生体能消耗,以提高学生的体能耐力程度。总的来讲,普遍性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人均体能指数。

2.2针对性计划——瞄准个人能力的提升

针对性计划,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体能特点来进行适配性的训练。举个例子,有的学生虽然短时间的体能爆发力很强,但是持续性较短。比如在篮球运动、足球运动中,刚上场的二十分钟表现得非常好,但是二十分钟后体能损耗非常快,难以全程都保持充沛的状态和充足的体能,这就是学生体能耐耗性欠缺的表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来制定针对性计划。包括局部力量的训练(如腿部力量、腰部力量、手臂力量等)、运动技巧的训练(如怎样跑得更快又节省力气,怎样在运动间隙中短暂休息等)等。总的来讲,针对性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或是补齐短板,或是扬长避短。

3塑心理,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好心态

3.1客观认知的理性判断

再强大的运动员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场运动都保持着最佳的状态,这是机体的客观波动性使然,普通人更是如此。因此,当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反复(如能力短暂滑坡、运动状态不稳定等)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客观认知的态度去理性地判断,是训练方法的不对,训练时间的不足,还是休息时间的不足,饮食方式的不佳等等,用理性的,不带情绪的分析判断,才能找到阻碍体能提升的瓶颈,从而找到适配的体能训练方法。

3.2自我肯定的感性暗示

当学生的体能状态出现波动,特别是某次体能训练成绩不佳,某场体能竞技成绩不佳等情况出现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感性暗示的方式去进行自我肯定。当然,这种肯定不是盲目地口头喊口号,而是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比如,当学生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去进行体能训练但暂时效果还不明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肯定自己在过程中的付出,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要永不放弃,不自我怀疑,时常地进行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相信自己。当学生拥有自信心时,其体能训练也更加容易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刷新自己的体能成绩。

3.3过程调试的理性应对

过程调试的理感应对,指的是在学生初中阶段的整个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试能力。在训练中,能够不断地提高对自己体能素质的了解程度,识别哪种训练方式对自己更有效,哪个环节是自己体能训练的软肋,这种理性的判断能够让学生得到来自教师更好的体育指导和帮助。在心理上,不论是状态好还是状态差,都能够尽量地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既不会因为体能训练的明显有效而过分骄傲自满,懈怠训练,也不会因为体能训练的短暂疲软而自我怀疑,心灰意冷。唯有做行动和情绪的主人,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体能训练,让自己稳步地提高体能素质。

4结语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上讲,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不断锻炼来逐步地培养。因此,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的体能训练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落实在各个具体的体育项目中,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体育运动的助力下强壮体魄。

参考文献

[1]杨倩.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加强分析[J]. 青少年体育,2021,(01):71-72.

[2]蓝荣福. 试析初中体育教学体能练习的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160+162.

[3]黄晓伟. 初中学生体能训练方法的探索实践[J]. 田径,2018,(06):32-33.

[4]朱桐辉,邱锋. 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03):117+119.

[5]胡建华. 初中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策略实践[J]. 才智,2015,(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