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3

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高晓鑫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民航企业与相关公司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民航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教育模式的革新需要与市场具体需求相结合,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满足当下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不止是专注于教材知识的传播;本文基于分析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核心培养模式,提升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以满足当前民航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模式;民航运输

一、当前民航发展的现状探析

航空运输作为无法取代的快捷的交通服务性产业,不管是从国家、公司或是大众等各种视角考虑,安全性、便捷、舒适性都是其最主要的视点。而对于民生、货运航空企业来说,安全性是航空企业赖以存活、壮大的生命线,效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为中国大众创造高质量快捷的飞行服务是公司壮大的重要依赖。而空中人员则是航空运输发展的关键人才,其综合素养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表现。根据中国民航飞机工作的特殊性,探索、剖析飞机人员的核心素养,促进加强飞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航空安全工作管理水平、质量与效益都有着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民航业一直坚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引进国外新科技、新流程、新业务和新的管理方法,主动适应了国内外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潮流,为国内经济发展和全球民航业发展做好了突出贡献。不过客观地说,不论是我们的航空或是机场在航空专业技术标准、市场规则、运作流程、公司战略以及系统建设等方面,和全球的领先同业者都还有着很多差异。尤其是在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下,在推动中国航空运输国际国内市场趋势发展的动能上,特别是在推进新时期建设上,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格局尚落后于我国战略。这样局面的产生,一方面由于中国民航运输业原来底子就较差,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也由于四十几年来我国航空运输专业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层次的速成型的方法,导致我国航空运输专业人才构成不均衡,以及造就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滞后。在即将开始“十四五”新征程的今天,中国民航界对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具备丰富理论专业知识、国际化思维和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全方位提升的人才尤为紧迫,目前中国民航院校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这一需求。

民用航空器的蓬勃发展,对飞机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对生命的敬畏也日益受到提高,同时随着现代飞行飞机规模愈来愈大,成本与科技含量也愈来愈高,飞机安全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而基于飞机器运营具有发展速率快、相关因素多、决策时限短、对结果影响大等特征,成为飞机器运营的直属管理人员——航班设备长,其工作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国外研究表明,将近八成的飞机事故和事故征候源于人的原因。飞机人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对于保障飞机安全、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有着日益巨大的影响。现代的民用航空器已汇集了当今最新科学技术,对信息的集成、处理能力和智能化程度也愈来愈高。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的进程也将逐步加速。现代飞机器的迅速发展,已使传统驾驶员的工作角色出现了变革性的转变:传统驾驶员已经从繁琐的体力劳作中解脱了过来;驾驶设备更加精简,飞机运营效率和效益都将大大提高;驾驶设备对航班运营质量的影响也更加突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驾驶员,尤其是机长,则更多的是作为飞行器飞机运营信息的监控、管理人员。而且,由于飞机技术的持续引进(从综合长期上讲,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行质量和水平),飞机技术人员对航空器特性和飞机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对飞机安全性和工作品质起到了重大意义。
二、民航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专业院校培养能力明显不足

就飞行技术专业而言,飞行员总体数量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类型公司及公司内部飞行员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而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数量有限,供给不足。飞行员短缺的主要症结在于招飞环节存在问题,表现在各航空公司招飞竞争激烈、大改驾学员招生困难、招飞宣传力度不够等。就管制签派专业而言,民航局下属的专业院校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全行业存在管制员、签派员短缺现象。民航企业管制员、签派员招聘竞争激烈,培养成熟的空管签派人员不断流失;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的管制签派方向学生数量不足,许多偏远地区机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就民航机务维修专业而言,由于工作量大、环境艰苦、安全责任重,特别是通用航空引进机型种类多数量少,机务岗位工作内容单一、变化趋势明显,导致成熟的机务维修工程师紧缺,岗位招聘十分困难。从总量看,行业人才需求增加,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数量不足,增量部分需从地方院校补充。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参差不齐,急需得到行业有力指导和维修企业深度参与。就空中乘务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开办门槛较低,各类学校竞相进入,但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招生数量有限,造成了生源质量和数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国内空中乘务专业培养院校调研情况看,普遍存在专业师资数量短缺,报考生源数量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地方院校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于训练场地资源和低空开放力度不够,国内航校的训练容量明显不足;飞行员培养机制急待调整优化,特别是市场化机制明显不足,地方院校招生机制、教学机制、管理机制急待改革调整,现有培养模式难以充分满足民航业发展对飞行技术人才的素质需求。管制签派专业涉及行业安全,地方院校培养模式亟待改进。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空管运行的高度敏感和重要,地方院校学生很难到机场和航空公司开展专业实习,造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用人单位由于成本考量和条件所限,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能力和继续教育水平有限,不利于地方院校学生招聘。机务修理业高技术、重投资、高风险的产业特点和国际化特性,使得机务修理专业的培训难度和人才培养价值将大大超过普通机器修理专业。由于航空公司逐年引进新飞机,机型不断变化,行业技术更新快,使得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成本高。地方院校资金有限,实习训练机型老旧,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技术、研究故障规律、总结经验,很难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培养合格人才。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乘务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客舱乘务员招聘出现紧缺。但地方院校空中乘务专业招生困难,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民航企业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艺术类考生数量有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严控艺术生招生指标,给该专业招生带来很大困难,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加之地方院校品牌和美誉度不高,师资匮乏,投入不足,导致自身实训条件有限,培养模式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考生的吸引力。

(三)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待提高

民航局非直属院校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缺乏科学有力引导,很多院校存在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如实际招生数量达不到招生计划数;飞行人员作风培养缺乏有效手段,飞行作风建设困难;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弱,用人单位选拔范围有限。管制签派专业招生机制有待完善,培养质量无法对接岗位需求。我国管制及签派人员的培养模式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选拔录取过程中缺乏对管制及签派生源生理和心理、抗压能力方面的倾向性测试,导致一些学生职业生涯受挫。地方院校民航机务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满足航空公司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院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航空公司的实际需求,机务维修人员职业道德作风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学生就业引导不足。由于教学条件限制,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上,均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地方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四)高职民航运输专业教师队伍的全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民航运输专业的师资力量全面整体素质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航运输专业师资的外语能力水平亟需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师资的双语能力水平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毕竟并非外文学科出身,而且听力与口语能力不足,不能用外语流利表述知识。二是中国民航货运知识和企业内外贸实际操作知识兼备的师资严重缺乏。民航运输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烈的学科,要求所有师资都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员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而目前民航运输专业的老师,也大都是刚从学院进入职业院校,还没有在行业实战的经历,又或者是实际操作经验丰富而对航空运输物流知识较欠缺的专业技术工作者在院校担任民航运输专业老师,因此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的老师凤毛麟角。老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但是教师比较单薄,其自身问题:有可能达到中层以上职务的老师实践功底很好,有实际工作意识并在一线工作的人才却因为待遇问题不愿意来高职学校工作。对于引导老师加入挂职锻炼、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或进行学习的激励手段不积极。其外部因素:老师很难进一步掌握公司内部的关键信息,到公司挂职都是纸上谈兵。多数高职学校民航运输专业的老师,都是旅游、管理、舞蹈以及其他专业调整出来的,只有少数的老师有着航空运输相关工作经历,属于专业对口。仍有部分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岗位经验,但由于离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因此,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便滞后于民航运输行业的发展,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差距很大。

三、解决民航运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举措

(一)优化飞行员培养机制

确保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飞行员招生选拔及培养机制。运用各种途径扩大宣传,做好青少年的飞行科普教育,培养飞行后备人才队伍,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国的民航飞行人员了解;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扩大招生范围,拓展生源途径,适当提高招收应届生的选拔比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推动飞行员培养向部分自费和完全自费过渡,由目前民航企业出资培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自费、贷款和企业出资培养等多种收费模式并存。加快完善空中培训市场的机制建设,并着力促进建立全国飞行员买方市场,发挥人才市场在经济社会资源中的调控性地位。多措并举保证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严格规范飞行员训练标准,加大飞行培训课程研发,依托国内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院校和民航企业,建立一套符合民航法规和航司要求的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从源头上规范飞行技术专业培养质量。加强校企融合开展教学研究,由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院校牵头,等机构通力合作,开展民航新技术应用和复杂条件下飞行技术领域创新研究,推广国外航行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加快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整合飞行训练资源和训练条件,扩大训练空域,实现常态化使用本场、转场飞行培训空域,开展校企共建飞行技术专业,提高学员飞行训练能力,降低培养成本。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飞行作风建设。严格把好初始养成关,贯通教育与职业养成,建立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严进严出机制,将飞行作风培养纳入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从入门和细节开始,筑牢学生飞行作风基础。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优化教材设置

地方院校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建立激励机制,搭建结构合理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增加投入,购置必要的模拟机设备,增加学生实操模拟训练,保证教学质量。制定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在民航局有关机构指导下,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编写专业教材,统一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有效弥补院校教育与岗位需求之间差异,解决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技能实践等环节上的不规范问题。在入口出口上强化淘汰机制,探索严格选拔与强化淘汰方式,提高岗位胜任力。构建专业质量评估体系,从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对接岗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岗位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实现院校专业实习教学与航空公司一线运控零距离对接。校企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保证培养院校对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内训与院校教育整合,通过一线师资带教专业实习,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应用实践,建立学生到企业毕业实习,开展校企师资互派,形成企业教员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提高地方院校师资专业化水平。

(三)推进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供求不相匹配现象尤为明显,迫切需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实践性教育,引导中小企业深度介入院校教育整个环节。其措施主要为通过产教协同育人,逐步引入现代学徒制,并把传统工匠文化建设纳入院校教育,建设适应民航产业转型升级。在民航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师资队伍产教双向流动,制定体现校企特点的教师资格评聘办法。企业深度参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制订、教学计划执行、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把工匠精神养成纳入学校教育,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把职业资格培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高职院校不可能打造所有培养能力,因此要发挥部分培训机构作用,继续探索融合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与部分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在资金允许条件下,地方院校可自建培训机构,将职业资格考试前移,推动学校和部培训课程学分互认,在校学生学生取得高职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资质。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高校、培训机构、民航维修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资源,打造立体直观、灵活多样的技术学习包。要加快公共实训平台建设。民航局、行业协会应该牵头发挥自身社会服务和产业辐射功能,建设融院校教育教学、民航企业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资格考证等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践有机衔接,职业培训鉴定到从业资格证书考证等一体化、全流程服务的民航特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为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飞行员的培养是十分耗时耗力耗财豪物的,因而在学校期间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正确思政观念的树立。同时,要通过不断变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专业类人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需要中;要做好教师力量的配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促进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双向发展,从而在学生从学院到民航企业的路径上能够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晓云,孙雨婷,高原.北京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学习行为特点分析研究: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民航运输专业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2(1):45-48.

[2]赵影,王亚莉.以岗位需求为背景构建民航运输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2):125-128.

[3]安萍.空乘人员服务亲和力培养途径[J].环球首映,2019(7):105.

[4]孙功苗.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8,7(2):88-89.

[5]叶璐.民航运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旅游纵览,2014(5).

[6]丁蓉蓉.创新教育推进高素质民航运输人才的培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