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侨乡地区美丽乡村行动规划——以江门新会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5

探索侨乡地区美丽乡村行动规划——以江门新会区为例

张广宇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侨乡地区的美丽乡村行动规划实践为主线,在分析美丽乡村实施困境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侨乡乡村文化特质,针对提出“活态传承、三生融合、多元联动”侨乡地区美丽乡村行动规划思路。在政府财力有限、市场投入为主的情况下,激发市场潜力,建立面向各级政府、集体、个人的“总体-示范区-重点村”三级共同参与的规划建设平台,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地与实施,探索适宜侨乡地区“有内涵、有特色、可持续、可操作”的美丽乡村行动规划。

关键词:侨乡地区、美丽乡村、行动规划

1引言

“乡愁”对于侨乡来说更具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与其他省市等地区明显不同,华侨早已脱离了原本的村庄而身居国外,但在文化认同感、乡愁归属感却一直保持着延续和传承。随着珠三角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老侨房及古村落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败及“空心化”,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召开以来,“保护乡愁”的发展理念成为当前乡村重要的发展要求和指引。国家政策、地方财政与制度的倾斜,促使侨乡地区再次引起各方的关注。侨乡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属于相对空白的领域,亟需积极探索和有效引导,结合不同乡村地缘文化、生态资源及优势产业等,转变目标蓝图式的思维惯性和规划定式,将具体的目标、策略、行动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责任、分工,搭建统筹各方主体的实施平台,实现“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华侨出力、村民共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发展困境与机遇

2.1发展困境

在国家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引导下,各省市地区先后组织了大量的乡村规划编制和实践。乡村规划编制包括村镇布局体系规划、村庄发展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等,同时也有道路交通、景观风貌及市政设施等单一专业的专项规划,内容深度不一。基本上采用对于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缺乏对行动实施、乡村运营治理、自身“造血”功能以及实施主体协调统筹的关注,易造成乡村建设的盲目和浪费;以政府各部门点状投资、填鸭式的物质环境提升为主,虽有所成效,但难以调动村民投身乡村建设积极性。

江门新会区经历了“五改六有七提高”新农村建设行动,实现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建设资金和管理模式下,以点状或系统修补的方式对乡村基础设施、集体福利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模式易造成难以持续投入、难以激发自身活力、难以带动产业。由于经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不同部门主导的各类规划各有侧重点,落实到村庄尺度上更是难以协调统一,建设实施各自为政,在有限的投入条件下难以形成合力和多方共识的行动纲领。

2.2发展机遇

随着未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及高铁江门南站、深茂铁路的建成通车,江门新会将更好的融入珠三角1~1.5小时生活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将有机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腹地和群体。

江门新会区积极响应省农办政策要求,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传统风貌、人文底蕴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兼顾村镇发展机会均等性,开展新会“东西两条线、6个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同时选取天马村、茶坑村、东风村、石板沙、官冲村等若干重点村,集中力量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地。

3总体思路与要点

各类特色资源的级别、类型、特色及影响力评估是规划编制的基础,并寻求最佳活化与利用方式,通过“以点带片、连片成线、示范引领”的整体策略,构建总体连线层面的特色线路组织及各片各村主题定位。以重点村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提出建设目标、项目布局、建设时序、责任主体、考核要求及行动计划,并指导后续的景观、建筑、工程等详细设计。

以“政府引导、撬动市场”为原则,搭建面向实施的三级建设平台,即总体连线策划、示范区规划引导、重点村建设指引,通过“逐级引导、分层落实、强化传导”,进一步明晰责任分工、建设内容和决策要点,保障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图1‐1技术路线图

3.1特色资源评估

3.1.1珠江西岸文化遗珠

新会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百越人聚居,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潭江下游,素有“中国著名侨乡”之称。新会历史人文资源在珠三角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现有规模以上景区14处),具有“十个一”文化品牌,是珠江文风鼎盛之地、侨乡文化汇聚之地、岭南学派发源之地。

3.1.2中西合璧的老侨房

新会作为华侨之乡,具有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碉楼、学校、祠堂、民宅等多种类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随处可见,与内敛的潮汕、福建等地区的侨房不同,新会地区深受北美、加拿大、澳洲等地工业文明的影响,其侨房的建造技术与国内的传统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新会区天马村,拥有“冲积沙洲,四面环水、河道纵横、桥街相接”的传统古村格局,祠堂、寺庙、书院、碉楼、民居等建筑遗存丰富多样,保留有明清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宅,蚝壳屋、青砖房、民国华侨屋、小洋楼、民国圩市“三角市”商铺等。村内较多老侨房年久失修,约一半以上的侨房为危房。

3.1.3宋朝文化没落之地

新会是南宋王朝最后的据点,驻守仅半年多,却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和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其中官冲村始建于宋朝,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历史遗存丰富,现存广东省内唯一皇家建制的寺庙“国母祠”,也是崖山景区的核心。村内保留了耿光堂、黄氏大宗祠等各族群的祠堂,非物质文化资源以烧鹅、国母诞、文天祥的精神等为典型代表,是南宋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3.1总体连线策划

总体连线策划是串联不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关键,须从不同乡村主题、游览时间、线路类型及趣味感官的角度,重点策划线路主题、线路形式以及明确建设重点、建设标准,统筹构建生态格局、交通联系及游线组织体系。针对三个示范片区现状的道路交通条件、沿线特色资源、路面通行条件、省市绿道建设及使用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旅游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及基础设施,形成“旅游景观大道、旅游支线、水上游线”三种不同体验方式的游线体系。

3.1.1快慢结合、曲径通幽,塑造美丽乡村体验游线

与区域的高快速路、轨道站点实现无缝接驳,高效串联三个示范片区,实现快速到达,方便周边游客自驾出行。旅游景观大道以车行为主,断面形式形成中间快速、两侧结合绿道设置专有慢行道路。同时,沿线规划指引标识,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沿线设置停车场、加油站、服务驿站等接驳设施。

体验游线由县道、乡道、特色村道及绿道组成,以慢行交通方式为主,串联各示范区内主要景观资源,达到让进入示范区的游客慢下来的目的,结合各异的资源本底条件,形成人文体验游线、生态观光游线、滨水休闲游线、登山野趣游线等8条不同类型特色游线。同时,结合水网脉络策划水上体验游线,丰富旅游体验。

3.1.2服务设施、分级设置,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结合游客容量分布、主要入口处、内部交通换乘处和重要节点处,分级设置旅游服务中心。服务点尽量集中布设,并结合重点村、景区及节点布局。旅游服务中心根据区位特点、辐射半径、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的规模和内容的不同,划分为规划一级、二级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驿站三级旅游服务设施,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3.1.3系统指引、订制设计,建立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针对美丽乡村的主题性特色,不同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并设置在特定的环境场所,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标识导引。标识系统的设计、材质充分结合当地的葵扇、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水乡水产、陈皮等特色要素,利用当地的蚝壳、木材等建筑材质呈现,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独特性。

同时选取新会文化品牌“十个一”要素中的主要代表要素,包括一棵树(小鸟天堂)、一把扇(葵扇)、一块皮(陈皮)、一故居(梁启超故居)。鸟与榕树叶融合形成小鸟天堂,提取梁启超故居建筑符号巧妙设计成乡村群舍,陈皮造型成乡间小路和水乡,整体造型如一把葵扇,形成具有小鸟天堂、乡土气息、水乡特色的乡村画面感,并以葵树叶、陈皮果、水乡水为选色,形成演变方案色彩标识。标识设计力求彰显乡土气息,简洁醒目,可识别性强。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3235867.png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3235867.png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3235867.png
图1‐2标识系统设计

3.2示范区建设规划

示范区建设规划是连片村庄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是最能体现新会美丽乡村的代表性区域和特定意图区,以功能定位策划、游线组织策划及沿线景观指引等为主要内容,细化落实总体层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各示范区内的村庄大都一衣带水,有着相近的发展起源、地貌地物、农产特色、交通联系及发展现状,在发展目标和主题定位更应强调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如示范区六,其崖门海战流传故事、国母祠、崖山炮台、古村落、烧鹅、山海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珠江两岸地区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所以在主题定位上紧紧抓住这些特色资源和文化要素,强化“皇族古村·宋风遗韵”的定位,并结合各村自身优势,形成游山玩水赏人文主题游线。

示范区游线以省道、国道、绿道为主要依托,串联水库、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打造长短组合的骑行线路。依托古井镇002乡道和银洲湖滨江路的改造,打造汽车自驾车游线为主的生态游线,观银湖晚霞、体验生态自然之美将皇家事迹、宋代对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诗词、书画、哲学、茶文化、瓷器及科技发明,依托村庄公共空间用园林手法体现出来,传达宋文化的雅与精致,打造步移景异的步行游线。

3.3重点村建设指引

重点村是新会美丽乡村中发展条件最为成熟的一批村庄,主要表现在特色资源集中、历史风貌突出、市场条件成熟、具备产业基础,通过公共项目、市场项目及个体项目的落实,有效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村规划以“导览图”的方式构建游览体系,盘活资源特色、组织游线。

将旅游资源分布、村庄游线、服务设施等要素构建游览体系,形成重点村庄的旅游导览和项目建设指引,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的类型、规模、投入、主体等分别落实在导览图上,以供不同主体分阶段有序推动项目建设。

4行动规划与策略

4.1导入侨乡资源,传承侨乡文化

4.1.1景村联动,盘活侨房建设家园

小鸟天堂与天马村陈氏家族具有很深渊源,古榕已有390多年历史,冠幅1000多平米。原名“罗星凸”、“雀墩”。传说因风水种此榕树,天马村二世祖陈巧相传于元代中期遁入庐山修道成真君,驾鹤成仙。遂全村护树护鸟,形成独木成林的胜景。现小鸟天堂与天马村为二元管理体制,由圭峰管委会(会城街道)运营、管理、维护,村民对景区建设缺乏参与度,由于缺乏市场的参与、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体验性及相关的配套,仅有门票收入和财政拨款才得以维持正常运行。

小鸟天堂应打破管理限制和行政壁垒,引入社会旅游运营资源和小规模主题性业态开发,建立景区与村庄“共同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景村互补联动发展,将小鸟天堂与天马村联合打造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的“水韵天马·小鸟天堂”。针对老侨房采取“政府公告、明细产权、统一盘整、活化利用”的措施,鼓励以村集体和市场为主体,采用零租金或少量租金的方式定向招商,在侨房集中地段打造精品民宿产品,集聚乡村旅游人气,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其盈利收入可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维护、侨房维修保护,形成良性的资金运作循环。

4.1.2景村融合,突出南宋文化传承

官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积淀,具有宋元崖门海战遗址、明代崖山祠、唐代古窑群遗址和清代崖门古炮台遗址等四大历史文化古迹。“南宋之后无华夏”一定程度上说明南宋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官冲村承载着南宋最后的历史,极具传承、利用、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客观认识南宋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全面保护与活化稀缺性南宋文化遗存的思路,以宋元海战文化旅游区为依托,深挖宋元海战相关的海战文化和宋文化,通过“整合、利用、活化”实现“村落即景区、景区即村落”的联动发展。打造集宋元海战主题纪念、宋代文化展示、田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景区型特色村落游线。以重塑崖山祠景观轴线重塑空间序列,以国母慈为中心沿轴线打造宋文化风情街,同时复原皇帝跳海石、祭海台,修建海战博物馆,通过招商引入侨商侨资,整体打造为宋文化城。

4.1.3景村互补,募集侨资整体打造

茶坑村起源于明永乐年间,是维新变法运动著名政治家、宣传家梁启超的出生地,村内历史遗存众多,村庄格局保存完好。其南侧的陈皮村是由地方知名企业开发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一个以陈皮为核心的多业多元融合发展平台,涵盖了陈皮加工、收储鉴定、文化艺术、科普展示、旅游餐饮及金融服务等,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陈皮产业,使产业链条不断扩充、产业协同共进。

茶坑村在借助自身文化底蕴、风貌格局的基础上,与陈皮村在文化体验、乡村风貌、乡愁体验上形成了良好的差异化格局。通过链接海外募集侨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启动资金,依托梁启超故居,完善乡村游线路、设施及配套,并建设梁氏文化公园、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念馆、文化长廊、雕塑广场等特色空间和兴趣点。其次利用独有的凤山和凌云塔,构建文化体验与登山观光体验,综合整治周边民居的外立面与周边绿化景观,打造为字画、古玩交易展示的特色商业街,与陈皮村共同形成以陈皮文化和名人故居为特色的一日游线路。

图1‐3茶坑村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念馆效果对比图

4.2擦亮地区品牌,增强消费体验

4.2.1挖掘资源特色,建立品牌标识性

对示范区的山水环境、特色资原、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特色农园、特色建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梳理,根据不同资源点的能级、影响力及重要性进行梳理,作为活化利用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东线的旅游资源优势集中体现在人文历史、传统建筑、特色农产品以及生态景观,擦亮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具有地域标识性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4.2.2拓展农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创新发展农村新业态,引领村民自主致富。注重“一产+三产=休闲农业”的理念,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为一体的度假乡村,从生产、生活、生态全方面挖掘乡村价值。

沙仔岛是位于三江镇西南方的离岛自然村庄,四面环银洲湖水,岛内有环岛村道,通过岛内东侧的渡口与外界联系。沙仔岛盛产的禾虫为当地特色水产资源,在广东只产于珠江三角洲南部沿海地区,又以三江镇沙仔岛产量最多,虫质最肥美而出名。禾虫形如蜈蚣,多栖身于水稻田,以腐稻根为食,生活在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水田中,对环境敏感度和要求极高,是生态环境重要的指示灯。依托沙仔岛禾虫资源,积极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和乡村特色体验地,围绕禾虫美食体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禾虫捕捞及科普体验等提升传统生态农业价值,,塑造禾虫之乡品牌形象。

东风村以水产养殖、特色农业为主,其中茨菇、莲藕为国家绿色食品,南美白对虾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规划定位为打造水生作物、鲜活水产、水生态保育有机共存的生态农园,水上人家风情特色的农渔、加工、美食、休闲体验中心。在充分挖掘地方农业特色产品的基础上,构建“全季游乐、四季景致”的节事活动体验,实现特色农产品就地消费和体验。

4.2.3建立服务平台,打造智慧乡村游

借助已有的“新会旅游”微信公众号平台,进一步推进旅游信息发布与营销的现代化,拓宽游客获取新会旅游信息的渠道。完善旅游服务信息发布制度,结合新会区固定的节庆事件发布短期游推荐路线,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高质量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服务终端系统应包括导览、导购、导游、导航四个方面的应用,为游客提供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智慧服务,提升新会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4.3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实施落地

4.3.1乡村建设实施架构

在新会美丽乡村三级规划实施平台中,不同管辖范围由不同管理主体负责,如总体连线、示范区建设由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管理和领导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确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发展方针政策及保障措施,协调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区各职能部门为实施主体。重点村则有镇街统筹负责落实,村集体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在技术跟踪及支持层面,设立乡村旅游研究机构与完善驻地乡村规划师制度,建立“产-学-研”联盟,持续跟踪与在地服务,在侨资侨房活化利用、项目建设、旅游策划、运营模式及相关重点难点问题予以研究支持。搭建规划与实施的技术平台,广纳NGO、院校师生、开发商、研究机构、开发主体等作为平台的重要引智资源。

4.3.2乡村建设量化考评

建立乡村建设量化考评制度,在村庄建设、生态服务、公共服务、历史保护等领域的基础上,由区政府、镇街结合示范区的情况,针对性的增加对乡村旅游客流、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收入等相关考评得分点,以镇街为单位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工作亮点以及创新成果、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考评。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打分,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成绩突出的镇街予以资金补助,对于得分前列的乡村予以一定的专项奖励,有效激发了各镇街发展积极性。

4.3.3资金分级分类筹措

由于乡村的特殊性,村集体自身的建设资金极为有限,镇街、区政府应在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并利用省市专项资金,优先挑选出重点村庄、重点地区集中使用各部门政策资金,保障重点项目的投入。在各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对重点村由区、镇、村三级按5:3:2比例配套资金,其中3个乡村游示范村一期完成投入2600万元,8条特色村建设完成投入1000万元。同时引入侨资及市场投资,拓宽乡村建设的资金渠道,建立良好的“资金共筹、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资金利用机制。

5实施效果与结论

5.1实施效果

随着招商、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统筹区镇村三级力量,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激活加快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规划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策略、思路及方案,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贯彻,总体连线层面的江门大道等主要线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示范区层面的省级绿道维护、沿线景观整治正按照规划紧锣密鼓的进行,重点村层面启动了石板沙村、东风村、霞路村、官冲村等村庄的农业水利、景观工程、都市农业及特色旅游项目。

在品牌宣传和塑造方面,大大提升了新会美丽乡村的旅游地位和品牌价值,助力于新会打造成为立足珠三角、面向粤港澳的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中茶坑村作为广东省唯一的美丽乡村入选“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陈皮村(属于茶坑村)荣获第三批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为侨乡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2主要结论

新会美丽乡村以其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独树一帜,在市场和消费腹地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使之引发更多的关注度。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艰难、复杂、持续的系统过程,需要政府引导、政策保障、持续投入、各方积极参与,并将有限的投入叠加、集中使用,有效利用侨乡人脉资源,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

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应规划先行,满足各级政府发展诉求,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平台上进行目标整合、空间落位、项目建设、统筹实施,形成统一的作战地图及项目“一图一表”。围绕目标共识,建立侨乡资源台账、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及动态评估制度,反过来对规划进行适度修正,形成良性的行动规划编制与实施反馈机制。

注释

①“五改六有七提高”:“五改”是指改房、改厕、改路、改水、改塘沟;“六有”是指行政村、自然村要有垃圾收集屋和保洁员,有路灯、公园、运动场所、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书屋;“七提高”是指提高新农保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上限、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高龄老人津贴、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提高农村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标准。

②“十个一”文化品牌:即一棵树(小鸟天堂大榕树)、一故居(梁启超故居)、一块皮(新会陈皮)、一把扇(新会葵扇)、一支笔(白沙茅龙笔)、一套拳(蔡李佛拳)、一寺庙(圭峰山玉台寺)、一战场(宋元崖门古战场)、一张椅(明清仿古家具)、一个村(南宋皇族村)的新会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孙莹;张尚武,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7(4):74-79;

[2]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58-62;

[3]张国雄,侨乡文化与侨乡文化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7;

[4]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石坚平,战后四邑侨乡社会权力体系的恢复与重建[J],八桂侨刊,2019(1):75-81;

[6]申明锐,乡村项目与规划驱动下的乡村治理——基于南京江宁的实证[J],城市规划,2015(10):83-90;

[7]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乡村建设与城镇化,2016(1):13-18;

[8]洪亮平;乔杰,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的逻辑和框架[J],乡村建设与城镇化,2016(1):4-11;

[9]王宇;皮华峰,以乡土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9);

[10]江门市城乡规划局新会分局,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会区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东线)[S],2015